近日,我省召开了进一步推进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和美丽海南百镇千村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其中明确提出,今年全省每个村庄配备至少一个以上垃圾收集箱,每个行政村配备至少一辆以上垃圾转运车辆,建立起“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既有高成本的投入,又有系统化的处理,对农村垃圾如此从严整治的举措,折射出我省维护农村环境洁净、优美的坚定态度,同时,也反映出农村垃圾治理的艰难不易。
当前不少乡村正面临着垃圾围村的尴尬,门前、池塘、沟渠、田野,白色垃圾随处可见,风来时迎风飞舞,雨来时污水横流,这些垃圾堆腐蚀着美丽乡村的优美肌体。正因此,政府部门才如此高度重视,不断加大整治力度。基于此,根治垃圾围村,首先要从认识上摆正态度,尤其是为政一方的党员干部,更要下大决心,从严整顿,不可治治停停,有始无终。
长期以来,农村垃圾之所以猖獗,归根结底,在于缺少一个出口。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呈几何级增长,许多物品买来时包装精美,可一旦不用,普遍面临着这样的麻烦——丢弃吧,不可降解;不丢吧,留之无用;烧掉吧,二次污染。丢也不是,不丢也不是,在这样的两难矛盾中,乡村垃圾成了没有去路的“不死幽灵”,飘荡在乡村的每一个角落。近年来,我省为农村配备垃圾收集箱,建设垃圾转运站,大力构建“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治理模式,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垃圾的出路问题,这是农村垃圾治理值得肯定的一大进步。
然而,出路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来了。在不少乡村,许多垃圾收集箱、转运站,或是“吃不饱”,或是运不走,形同虚设。追究原因,多在于当地政府重视不够,只一建了之,不注重事后的配套服务。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厘清一个认识——乡村垃圾治理需要高昂成本,这是我们必须付出的代价。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之下,乡村处于被忽视的境地,其发展中产生的诸多问题,比如垃圾围村等,这是我们必须弥补的历史欠账。试想,城市环境的治理,尚且需要不惜血本,推行“门前三包”、包区包片,乡村垃圾的治理难道就拿不出这样的劲头和成本?
此外,美丽乡村建设,其美丽不仅在外表,更要在内里,而内在美就反映在村民的精神面貌、行为习惯上。试问,倘若村民们依然停留在随手扔垃圾的坏习惯上,又如何长久维持村容村貌的整洁,又如何撑得起“美丽乡村”四个字?这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同样需要村民们的自觉自律。美丽乡村,受益者是每一个村民,其建设同样需要每一个村民的参与。
总而言之,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我们以问题为导向,彻底根治垃圾围村现象,而政府部门对此承担着重任。基础设施的完善、“门前三包”的落实、村庄保洁制度的建立、村民行为习惯的引导……诸多举措的落实,都需要付出努力、拿出成本。各地政府部门只有拿出类似城市治理一样的力度、劲头,垃圾围村现象才能早日根除,美丽乡村建设才能更进一步。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海南日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