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教育扶贫,是我国整个扶贫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精准脱贫助困的治本之策。过去我们常说,“学习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鼓励更多的孩子通过读书走出山村、融入城市,事实上这种导向是成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贫困人口的减少就是扶贫工作最显著的成效。因此,传统意义上认为“教育好一个贫困孩子,可以彻底挖掉一个家庭的穷根”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就贫困山区而言,教育扶贫工程是一项能从根本上解决深山区贫困群众脱贫的战略性工程,也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重大民生工程。
首先,要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全力实施教育脱贫攻坚战略。实施教育扶贫是促进人力资源发展,也是全面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十项工作的重点举措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就扶贫开发工作多次指出,治贫要先治愚。贫困地区学校尤其是贫困农村学校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短板,也是薄弱环节。治贫先重教,发展教育是减贫、脱贫的根本之举。实施教育扶贫开发,加快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实现公共教育资源利用精准化,有助于提高贫困人口基础文化知识,有助于提高贫困地区劳动者脱贫致富的能力,更有助于为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承接贫困地区对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提供人才保障。
其次,要全面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发挥教育投资的精准扶贫作用。教育扶贫的实质是以素质换物质。教育的反贫困作用在于它可以斩断贫困的恶性循环链。因此,要进一步强化教育资源配置,使教育投资进入到扶贫资源的配置格局,从而使公共教育投资能够精准地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市县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用足用好用活教育扶贫政策,充分整合各类教育资源,集中力量办实事、解难题。要因学校制宜,因困难学生制宜,精准划定贫困学生界限;精准识别,建立精确帮扶档案;精准施策,不同贫困学生实施不同扶贫措施。除享受国家普惠性“规定”资助政策外,地方还应出台一些“自选”资助政策,重点解决因贫困而辍学的中小学生及幼儿,做到学校住宿费全免一批、基本生活费补助一批、困难资助帮扶一批、全免费教育兜底一批,实现每一个贫困学生精准脱贫。
再次,要高度重视队伍建设,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乡村教师强,则乡村教育强。乡村教师的质量决定着中国教育的未来。要按照“一提高、两加大、三精准”教师培养思路,努力破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难题和制约瓶颈。“一提高”:着力提高乡村教师物质待遇,落实相关补贴政策,加快教师周转房建设力度。单独实施乡村教师评价标准,对乡村教师或到乡村工作的城市教师在评优选先、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等方面给予倾斜,增加限额、放宽条件。“两加大”:加大教师交流轮岗力度,推行学区走教制度,探索“大学区”管理体制,促使教师在城乡之间、城区(学区)学校之间合理流动。加大对口支教力度,开展“巡回支教”活动。城镇教师职称晋升时必须有在乡村学校工作1年以上的经历;“三精准”:精准招录,着力破解学科结构性矛盾。精准培训,对所有乡村学校教师建档立卡,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提升培训。精准培养,每年确定一批家庭困难、学业优秀、有志从事乡村教育的高考学生到师范院校就读,定向资助、定向培养、定向使用。
最后,要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教育的反贫困功能。要加强精准扶贫政策和教育扶贫理论研究,实施“一校一计、一师一策、一生一法”策略,要将精准扶贫资金列入年度预算,落实“改薄”资金,落实乡村教师补助经费,落实班主任津贴,落实生源地信用贷款经费,落实地方教育附加用于发展职业教育,落实招生招考中的民生实事和倾斜政策,加大项目引进和重点倾斜支持力度。对因病、因残、因灾、因学导致贫困的低收入家庭学生要重点扶持。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应由目前的主次关系扭转为并列关系,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采取自动分流体制实现教育投资的多元化,使公共教育投资能够更大比例的向贫困层面倾斜。
总之,教育与贫困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能力贫困是导致贫困的重要根源之一,利用教育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改善能力贫困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因此要积极探索教育与贫困之间的互相作用,并积极利用这种作用达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目的。
作者地址:临沧市临翔区忙畔街道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