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杜才云:扶贫重在扶志

[ 作者:杜才云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1-11 录入:实习编辑 ]

不能“拉手能站、撒手就瘫”(民生观)(新华网>2017年01月09日)

扶贫工作中,往往遇到两种极端情况,送钱不收、等着救济。其实贫困户采取这两种方式都要不得。

首先来看对于拒绝接受慰问金、慰问物品的困难户,他们的说法是“吃救济,饿断气。我不能要。”大有古人“来者不善嗟来之食”的“气质”,穷得新鲜、饿得志气,以为不会丢谁的脸。其实,他们贫困的原因之一就是缺资金,如果有这份志气,加上外界好心人的资金支持,脱贫何愁不成功?

再来看那些“等靠要”救济资金物品的贫困户,笔者老家把这些困难群众叫做“伸手派”,他们的做法是不思考如何发展产业致富,而是时常寻思着国家和社会救济,过年过节还主动去问怎么还没有发慰问金、慰问品,靠政府发钱维持生计;他们还有个错误想法是,如果自己稍微能过了,政府救济就没有了。很难想象,如果有一天不给他们发钱发物了,他们的生活何以为继。

对于拒绝钱物救助的人来说,其生产生活非常困难,本身缺乏内生动力,而拒绝了帮助、拒绝社会“拉一把”,是把自己置于“死地”的非常不理智行为;再说了,越穷越光荣的时代已经过去,贫困本身就是一件不十分光彩的事情,拒绝帮助更有“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嫌疑,还堵塞了社会各界提供发展项目、走向富裕的路子,放弃了别人“拉一把”就能“站起来”的机会,很不可取。

那些长期接受政府和社会各界救助、依赖于救助的群众,放弃了自身的脱贫主体责任,把脱贫寄希望于社会,养成了等、靠、要救济款物的惰性,长期下去,也就没有了勤劳致富的志气、骨气,这个群体人不多,但在农村影响很不好,还影响了其他农户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特别不可取。

有人说过:“没有觉悟低的群众,只有不善于引导的干部”,然也。对困难群众进行最大程度的帮扶和入道主义救助,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所系,但是出现了这两种情况,责任还在基层乡镇政府。承包到户后,群众脱胎于“大集体”,思想水准在当时都差不多。但是由于基层干部下乡不够、接触群众不多、对群众教育不够、思想引导不力、发展产业不到位,导致群众思想参差不齐、发展能力更有天壤之别,以至于承包到户30多年了,还有如此现状,这个课以后还得补上。

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国家的根本所在,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困难群众,我们绝不放弃、不离弃,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竭尽全力帮助他们彻底改变现状,要将思想政治工作与发展产业同步进行,加强对困难群众政策宣传,让困难群众明白党委政府的良苦用心,通过教育转变困难群众的思想,要展开“扶志攻势”,树立脱贫攻坚主体责任意识,让贫困户真正把脱贫攻坚看成自己的事;要“因户施策”“因地制宜”展开“脱贫攻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强化“造血”功能,让群众有稳定的收入;同时,因为困难群众脱贫也不是三五两天的事,“输血”还是有必要的,要在群众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必要的资金和物资,帮助他们度过难关、走向富裕。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委编办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