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黄自怀:治标更治本扶贫莫效呼吸机

[ 作者:黄自怀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1-11 录入:实习编辑 ]

1月9日,中国新闻网刊载《人民日报谈扶贫:不能“拉手能站、撒手就瘫”》一文。文中作者说因工作关系,他接触过一位一线扶贫干部。这位干部说,工作忙不怕、累不怕,就怕搞成了上呼吸机式扶贫。“你见过有些上呼吸机的病人没?插上管子,呼吸顺畅,管子一拔,马上不行了。自身失去机能了,纯靠外力了。”这位干部的比喻挺形象。扶贫脱贫如果做成了这样的两张皮,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没有激发出来,靠政府发钱维持着,拉着手能站着,撒开手就瘫下,这个“脱贫成果”就相当脆弱了。

文中引用的这位扶贫干部的比喻确实十分贴切。近段时日以来,为扶贫工作而奔忙的基层干部确实辛苦异常。在他们的带动下,一大批贫困户摘掉了穷帽,走上了冲刺小康的大道。但在具体的扶贫操作中,的确出现了一些不协调的音符。有的贫困户致贫原因就是传统所说的好吃懒做,并不缺乏劳动力,但反而一味“等、靠、要”,全凭政府那点扶贫资金过日子。或许,短时间里还过得去,但政府的扶持不是无限的,倘若总是坐吃山空,别说这点扶贫款,就是再大的家底也会被吃空的。

那么,该怎样破解扶贫中的这种畸形现象呢?应当摒弃“一刀切”,实施分层扶贫。在一些地方,上级为省事,干脆把扶贫款项直接发到贫困户手中,然后就上报脱贫。群众在领导这笔钱后,有的用作周转经开始了创业之路,有的却用“远水救不了近火”为由,直接消费这点钱。前者是可扶之对象,后者则为扶不起之阿斗。那么,在实施扶贫中,就应当把贫困户分为几个层次,再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措施,方可使“脱贫成果”不再脆弱。

对那些丧失劳动能力、无力自救的群体,就当结合最低生活保障的政策,再辅之以基本生活开支的补助,兜底解决其衣食住行问题。而对那些因疾病、灾害致贫的人家,也要帮其度过目前的难关,然后鼓励脱贫斗志,帮助其选择脱贫路径,协调好关系,作好相关的指导。对那些本身懒惰而致贫的贫困户,更不可直接“发钱”,而是要对他们进行新的“训导”,精神上鼓起他们的信心,款项上采取逐步到位的方法。比如,帮助其选定项目,然后要他们自己“垫底”,定好计划,项目实施到哪一个步骤,政府给予多少补贴。这样,一味好吃懒做就得不到现金,想挥霍就难了。

当然,要实施这种分层帮扶,有些时候就是欲速而不达,不能重犯当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错误。在强势突击下,根本不能“脱真贫”。我们常常说“治标更要治本”,“本”者,根也。如果就连“穷根”都没有找到,就拿着政府的那点帮扶款瞎折腾,对于那些完全丧失致富信心的人来说,真的无异于呼吸机了,治短时之标,误长久之本,真有些本末倒置了。这,也不能全怪基层干部和老百姓,上级有关监管部门的“求胜心切”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在没有完全摸清基层动态的基础上就想当然制定一些还非按时完成不可的计划,就容易让人钻空子,出现“突击”扶贫,“呼吸机”式的扶贫等。

当年王安石说“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本来是揭露当时假借救灾名义而中饱私囊的官员,但当下那种“呼吸机”似的扶贫不也是这样吗?政府的钱出了,扶贫工作也搞了,百姓也“脱贫”了。但事实呢?“贫”未脱,人也累,真“无救患之实”也。为此,首先帮助那些人回复已经失去了的机能,然后再行输氧,才能真正激活其创业动力,实现脱贫致富。这样,才治标又治了本,扶贫才找到了根。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