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唐亚林:当代中国乡村建设出路大讨论

[ 作者:唐亚林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1-03 录入:实习编辑 ]

原题:在《保底还是进取:当代中国乡村建设出路大讨论》研讨会上的最后发言

题记:

《保底还是进取:当代中国乡村建设出路大讨论》于2016年12月24日(周六)上午9:00—12:30在复旦大学文科楼615会议室成功举行。在会上,李昌平、贺雪峰、曹锦清、杨心宇、罗小朋、熊万胜、段刚、董国礼、陈晓玲、吴新叶、何小刚等都做了精彩的发言与评论。学生已将两万余字的发言内容整理完毕,干货满满。会议通稿容后再专门推出。因为有杂志欲约主要发言者撰写专门文章论述,以及保护发言人的知识产权,故这里只是把本人最后的发言推送,供感兴趣的各位朋友参考。

再次谢谢各位朋友的友情参与,并感谢提供会务服务和进行发言内容整理的同学们的辛勤付出!我们来年再相会!

唐亚林:

我最后谈三点想法:

首先是我们会议主题的观察视角。大家都是认可城市化战略,因此当时我在取这个题目的时候,一个是城乡一体化视角,乡村是蓄水池是稳定器;第二个是乡村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视角。现在看来,这两种视角是并行不悖的,只不过差别在于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也就是昌平的观点有一个积极行动的思想;城乡一体化的视角,也就是雪峰的保底视角,总还是有一些消极的,防止出现大起大落的,这也是一种忧国忧民的长远思考。

第二个就是具体实践。大家都在讨论昌平的实验的约束性条件以及推广的可能性问题,特别是雪峰谈到的点和面的问题。昌平的成功我认为有三个原因:一是昌平个人及团队形成了系统而成熟的改造方案;二是昌平的个人人格魅力以及他的品牌效益形成了强大的议价能力;第三个是昌平这里有个很重要的东西,我觉得雪峰在这里要改变,就是信息化、在线化,形成日不落时代,换句话说今后将总部放到农村里面也是可能的,农业进城、城市下乡的可能性不要低估,特别是农村的电子商务发展带来很大的机遇。

第三个是中国的未来。我一直讲好的学问要有五大标准,大历史、大比较、大现实、大综合、大关怀,所以在和曹老师对话的时候,很敬佩他越来越有大历史的视角。我们有很多问题,如中国秩序与世界秩序的问题,主流化思考与复杂化思考的问题,特别是罗老师提到的城市主体性与乡村主体性张力与对话的问题。

这里我倒觉得有个观点供我们参考,我们讲保底和进取,但是刚开始我在讲保底的时候,没有对保底这个词做分层、分类的思考。我们刚开始说的保底是城乡一体化的保底,现在我们讨论发现有伦理价值的保底,还包括农民的社会保障福利的保底,甚至这个保底不能简单的看做稳定器和蓄水池的保底,这个保底甚至还有更多层面的内涵,一种价值观念。

保底如果只是简单的稳定器和蓄水池的话,实际上是在维持既有制度的非正义性的遗留,是一种消极、被动的体现;进取背后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行动、价值、精神,尤其是中国农村建设主体背后的中国文化主体性的问题,这也是曹老师最近思考的问题,这也是我们一直在考虑的问题。

现在我们好像对国家层面的努力,对政府层面的努力是怀疑的,但是我们要思考怎么样通过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来实现我们的目标。之前我的那个重大项目,我最开始思考的时候觉得城乡一体化文化背后是项目逻辑,后来调研以后发现,其实文化背后还有一个阵地逻辑,这个阵地逻辑除了有一部分人在做这个事,有一个平台,背后有一个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再造的问题,有一个教育人的问题,因此我们在讲保底的时候要将复杂性的问题体现出来。

最后还有一点,罗老师后来补充一点是李昌平提供了我们一种想象,我们看到资本下乡以后对于农村的戕害,我们没看到未来主体性有了之后我们改造资本,我们要有这种想象。就像罗老师所说的,我们要学会玩资本游戏。

回到最后一个问题,我们要思考城市中国、乡村中国、区域中国,尤其是我们现在研究乡村、研究城市的话,要注意一个重大国家发展战略,也就是城市群的发展战略。我分析过,我们有三大世界级城市群战略规划,四大国家级城市群战略规划,还有无数区域中心性城市群战略规划。这些城市群战略规划的最终发展质量,可能达到了一个将城市中国、乡村中国、区域中国进行新的统合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今后我们的城市问题、乡村问题可能要在城市群里面找到解决的钥匙。

再次感谢各位的热情参与!我们来年再相会!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唐家弄潮儿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