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的农产品电商发展过程中,好多地方也包括好多农产品电商运营者迷信“酒好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说法,我以为是陷入了盲目自信的误区。其往往的结果就是,自视甚高,而应者了了,最终表现为卖不动。这个误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酒好不怕巷子深”是有前提的。我们能看得到的“酒好不怕巷子深”现象,其实人家已经是“酒好”之名远扬,积累了大量粉丝,形成了口碑传播,慕名而来者自然也就不大计较巷子里面多出的几步路了。而现实的情况是,到了旅游一条街,还是巷子口的几家东西卖得快些,而最里面的门店生意还是要差一些,因为大家并不知道里面的东西怎么样。菜市场表现出来的情况更直观,方便更占主要因素,菜好也怕摊位“深”!所以,临街的摊位往往要贵一些,自然是有道理的,也符合一般规律。由此,看别人家的东西,想自己家的事,咱的“名”扬开了没有?
其次,“酒好不怕巷子深”的“酒好”不是自己说的,而大家说的。也就是说,自己认为自己的东西好,这是“自恋”,并没有市场基础。更不要说一些人埋怨消费者不识货,那更是比较严重的“自恋症”了,因为大家根本就不知道你,如何选择得上你?你想了办法,大家不认可,可能有走眼的情况,但大多数的情况是说不清,道不明,吆喝不开,知者甚少。历史有名的和氏壁就是一个极端案例,卞和发现璞玉后,报楚厉王,结果玉工断定为石头,被砍左脚;厉王死,武王立,再报,玉工再断定为石头,被砍右脚;再到武王死,文王立,泣血三报,终于琢璞见玉,名扬天下。为了一块璞玉得到赏识,付出双足,哭瞎眼睛,代价不可谓不惨重。但这是一个小概率事件,还算幸运的,世界上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事情多了去。所以,必须琢磨,如何让消费者认知你的好东西,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第三,“酒好不怕巷子深”,能达到“不怕”的程度,那是需要硬功夫的,更需要时间来积累。为什么一些小巷酒馆真的有人跑了很远的路过去,那是形成了深厚的市场积淀,一些顾客已经成了拥趸,可谓不离不弃。我们看到的一些老店,有几十年的,有上百年的,还有好几百年世代传承的,他们别的什么都没有干,就是做了某一样东西或一个什么招牌菜,闻名遐迩。若一个地方的新产品才出来一点,一个网络店铺才开张了几天,就幻想着扬名天下,显然是不现实的。没有一点“工匠”精神,没有长年坚持,没有始终如一,只怕很快就要倒在无情的市场竞争之中。所以,大练内功是根本,任何表面化的营销都不长久,百年老店不是一天练成的。
第四,要形成“酒好不怕巷子深”,就应该正视现实,扬长避短,力争“巷内开花巷外香”。吆喝自然是基本功,不为人所知,特别是积攒不下第一批忠诚的粉丝,只怕要做下去很难。当然,今天的互联网已经让吆喝变得简单又便捷,就看怎么用了。一个微博、一个微信、一个新闻客户端,催生了多少营销案例?也说明畅销不难,扬名较易。像现在非常流行的特色水果——阿克苏糖心苹果,完全就是互联网传播开来的,否则在线下,很长时间都不可能突破陕西、山东苹果的挤压。因而,学会吆喝,特别是勇敢地走出“巷子”去营销,这是真正摆在许多地域品牌和新农人商业品牌面前的现实课题。
当然,“酒好不怕巷子深”局面的形成不是那么简单,需要辩证地看,务实地做,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千万不能为虚名所为累,为表象所误,把一些自己人的礼节性赞叹当成了基于市场的“好评”,那结局可能也是灾难性的。比如微博营销,就存在叫好不叫座的问题,转发量挺大,浏览量惊人,就是转化率很低,这个时候还是要回到“酒好不怕巷子深”的本质问题上,你的“酒”是不是真的好?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十七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