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今日谈”刊文《莫让“表格”误扶贫》,说近日听一位驻村扶贫的第一书记吐槽:扶贫工作中,各类登记表、调查表、明细表、记录表雪片般飞来,“5+2”“白加黑”都难招架,最多时一天就填了48份。大量时间、精力耗在纸面上,要为村里做点实事,反倒只能挤时间。作者指出:在实打实、硬碰硬的扶贫一线,来不得半点虚的。一些表格、数据,最好能共享就共享,能合并就合并,能精简就精简。那些可有可无、走样变味的表格文书,是时候治治了。
文中谈到的现象,并不是个案。在平日的接触中,不少基层干部都在摇头叹息,说要整的资料表册太多,又怕弄错,根本没有时间去为群众办实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下决心消除形式主义,让一切工作都回归到实打实上来。“三严三实”的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凡事讲求一个“实”字,从简政放权到精简办事程序,一个个的举措效果明显。然而,在扶贫工作中,正是因为最开始时的建档立卡要求精准,有的基层就断章取义,认为资料表册越多,越能体现工作的“精准”。这样一来,好多基层干部都疲于资料表格,忙得不亦乐乎,而对真正的扶贫,没有多大的促进作用。
其实,扶贫工作的关键在于两个精准,一是确定对象要精准,而是扶贫措施要精准。有的地方,单就确定对象就要填写好几个表册,而在扶贫过程中,不是深入农户搞帮扶,而是要填写好调查表、登记表等,还一定要“照相”上传,否则就不能说明工作做了。因此,在最近的一些政府部门QQ群中,也经常看到诸如“请及时上传与贫困户一起扫院子的图片”“请上传与贫困户交流的照片”等,似乎“有图”就有“真相”,反之,则有“真相”而“无图”,也就没了“真相”。这样一来,为了在上级面前梳个“光光头”,大家都把精力集中在整资料上,有时还集中约定下乡照相。
不难看出,这就是脱贫攻坚中典型的形式主义。在一些偏僻的乡村,精准扶贫往往就是把上面划拨的扶贫经费发给群众就万事大吉,至于其他资料,就只好临阵磨枪了。这样的扶贫,并不是真“扶贫”,但如果光看资料表格,肯定是没得说。更有甚者,有的基层干部文化不高,整出的资料不规范,为了“统一步调”,不得不聘请“专业人士”进行处理。如此下去,恐怕“帮助基层搞资料”将成为新兴产业。这样的扶贫,忙坏了基层干部,只是没忙在实处,全是些无用之功。其实,扶贫的基本要义在于怎样帮助贫困群众走出一条致富之道,而不是简单地完成上级的任务,因此当因地制宜地制定具体的脱贫方案,然后在按部就班地围绕方案实施。
扶贫不是花架子,致富才是真考题。离全面脱贫越来越近,更当坚守这最后一公里,把脱贫攻坚的凯歌唱响。作为监管部门,各级都应当摒弃形式主义,把每一项工作都落在实处,对那些“表格”式扶贫,应当当头棒喝:住手!现在是信息时代,资料的共享也成常态,一个地区,一套表格就可以搞定。至于那些什么问卷、记录等,完全没有必要去一一重来。正因为表格太多,一位朋友在谈及此事时说不知道该以哪个数据为准?笔者认为,全副心思搞表格,不但于事无补,而且还会影响、妨碍工作的开展。总之,脱贫攻坚应当是看得见的工程,绝对不能用表格、图片代替,若因“表格”耽误了工作,那就得不偿失了。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