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邓俐:为啥村干部找不到村民家

[ 作者:邓俐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2-07 录入:王惠敏 ]

有次进村采访,我请村里的一位村干部带路到一户村民家。这位村干部领着我在山上转了半天,结果依靠一路打听,才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可能是见到我诧异的表情,这位村干部说:“如今农村人很多都外出打工了,山里的路没多少人走,所以不好找。”

一个村即使再大,能够让本村的村干部都找不到村民家的路,恐怕不仅仅是走路人少了的原因。对于生长、工作在村里的村干部来说,如果经常到村民家走一走、看一看、聊一聊,哪里用得着向别人打听问路呢?

无独有偶,有一次我到一个村去采访该村发展的红梅产业,下村之前特别问了村里的干部红梅开花没有?这位村干部告诉我:“现在正是开花的时候。”等到了现场,红梅花却早已凋谢,只在树下还依稀看到一些花瓣。原来,由于气候原因,红梅开花比往年早,而这名村干部由于已经很久没到村里,他过去的经验导致判断“失误”。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不少村干部岗位在村上,居家和生活却进了城。对于村上的工作,能够几天到村里处理一次就算不错,有些村干部甚至把办公地点改在了场镇上,把与村民沟通交流的方式简化为通电话,所以,村干部找不到村民家、搞不清楚村里情况的事情,并不奇怪。过去那种转田坎、看农事、摆龙门阵的村干部,变得越来越少。

村干部不在村、不看村的结果,必然导致村里的工作开展困难。也是在村干部找不到村民家的这个村,村民对城乡医保、外出务工保险等惠民政策不了解,还以为是政府的摊派收费,所以抵触情绪大,不愿意参加,村干部因为做不了村民的思想工作,只好向镇里报告:“群众不参加,我有什么法?”

其实,这些现象都指向近几年来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村官不在村”。这种现象的形成当然有其背后的经济社会原因,如随着城镇化推进,大量村民进城务工了,村务减少了,而且村干部往往是村里的“能人”,本身也是进城大军中的一员,还有随着电话、网络等便捷通讯方式的普及,他们在城里也可以“遥控指挥”。

这些确实都是原因,但又都不能成为“村官不在村”的原因。农村本来就有自己一套独特的运转方式,它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人与人之间有浓厚的乡情。作为村干部,如果人都没在村,久而久之就是与村庄和乡亲的疏远,村民会觉得很难有亲近感。找不到农户家,看似是小事,问一问别的村民就能找到,但是这个过程中,和村民产生的疏远感,丢失的那些亲近感,却没那么容易找回。

村干部可以自己经商、选择居住地点,但是既然选择了做这份工作,选择了挑起为村民服务的大梁,选择了担负沟通上下这个使命,就应当有所取舍。还是希望村干部多走进农民心里,至少是常出现在他们身边,这样也算对得起村民的这份信任。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民日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