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阿里研究院《2016年度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数据,2016年全国淘宝村已经达到1311个,淘宝镇达到135个,分布在18个省,活跃网店达到30万个,吸纳就业84万人,年快递量达到7亿件。随着淘宝村的发展从星火点点到快速燎原,各地政府对淘宝村的发展开始重视起来,也都纷纷想培育出更多的淘宝村以实现农村电商的突破。当政府上手的时候,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显现了,淘宝村能不能“人工培养”出来?今后会继续野蛮生长还是有可能进行有效的定向培养?笔者想就此做些讨论。
淘宝村的发育,已经有两种不同模式的成功案例
可以先看两个各具典型代表的淘宝村案例。
一个是江苏睢宁的东风村。这个村庄大名鼎鼎,他代表着早期淘宝村的野蛮生长,也是“无中生有”的典型案例,可以算作农村电商沙漠上的初期开垦。因为东风村最开始是一个收破烂的村,环境非常差,收入也低,但是在以孙寒为代表的“三剑客”的带领下走出了轰轰烈烈的农村淘宝之路。从无到有开始干,大体经历了“三剑客”的自发探索、全体村民的自发跟进、电商要素的逐步聚集、产业体系的逐步形成等阶段,而当地政府的顺势而为在中后期起到了积极作用。
另一个是广东揭阳的军埔村。早期的淘宝村广东是一个都没有的,亟待实现零的突破。在此背景下,2013年广东省揭阳市经过遴选,确定将军铺村作为政府打造淘宝村的样板。我看过相关的报道,这个村有一定的电商基础,但是距离淘宝村有一定的距离。政府介入之后,力度非常大,首先是地级市揭阳市的一把手市长亲自抓,据说他在这个过程中到村上去了不下50趟;其次是相关部门和基层政府一起抓;第三个就是带来了电商相关要素的集中供给,最后是迅速激发了电商发展,使军铺村用了三个月时间就发展成为淘宝村。政府推动之后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这个村的网速过去是很慢的,物流是很贵的,用电是生活用电,无法启用前店后厂的机器,但政府上手后,把这个村的网络打造成首个4G免费WIFI覆盖村,把物流费打造成广东省最低的,也进行了工业用电改造,这是极其大的力度。至于村民关心的培训、人才引进、贷款等问题,也都采取了相应措施。军埔村的案例表明,只要政府的举措得当,培育淘宝村也是可行的。
以什么模式成长很重要,但如何实现成长更重要
观察两个淘宝村案例之后,再结合已有淘宝村案例的共性特征梳理,可以看出,不管以什么模式发育的淘宝村,其成长的共同特点都有四个:
第一个是带头人的示范引领,拉动作用不可低估。农民整体具有怕风险而保守的特点,但又相信眼见为实,从众心理极强。正因为如此,在每一个淘宝村的发展历程上,差不多都有着带头人的深深烙印。我们看到的淘宝村案例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悲摧的,甚至是被认为不务正业,不是正经人,但是后来成功了,人人都看好了,事情也就起来了。如果我们要罗列这些带头人名单的话,那几乎是每个村都有的。除过东风村有孙寒,义乌的青岩刘村有刘文高的一路“煽动”,山东曹县的丁楼村有周爱华等人的率先成功试水,浙江松阳的西山村因为有刘国平帮助父亲网上销售的大胆探索,山东博兴的湾头村有跑前跑后的“热心肠”安宝忠,而缙云县北山村的户外用品电商完全是吕振鸿带出来的,等等。
第二个是已有产业基础支撑,推动作用明显。淘宝村有的是完全新生出来一个产业类型,这种叫“无中生有”型;另外一些则是原来有的产业通过上网转型了,可以叫“柳暗花明”,那么从现实看“柳暗花明”的相对要多一些。比如沭阳的花木电商是有产业基础的,而且是先有产业基础,然后有顺势而上,再有电商倒推产业规模扩大和转型。所以,总体来看,一定的产业基础更有利于淘宝村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个是青年返乡热情势不可挡,激发创业发展活力。在发展的过程中,群众的参与,特别是年轻人参与的热情势不可挡,没有他们及时的跟进,这个事情是起不来的。在开网店的类型中,无论是“父子兵”也好,“夫妻店”也好,“兄弟连”也好,“女人帮”也好,核心是年轻人在做主力军。对各个淘宝村带头人的年龄进行梳理,不难发现大部分是80后、90后,特别是90后,可谓功不可没。这也是最近几年,共青团一直在用很多的精力在抓青年电商创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个是相对成熟的产业环境,提供强劲发展动力。目前发现的淘宝村,总体还是江浙沿海省份为主,原因主要在于沿海省份天然的优势,包括:成熟的产业基础,完善的产业配套,开放的思维模式,便利的交通区位等等,这些条件的具备为淘宝村在农村土壤上的破土生长提供了基础。
通过以上分析,不同类型淘宝村的出现和快速发展,有各自的发展基础与轨迹,但其产生的内在机理有共同的表现,借鉴波特“钻石模型”分析框架,淘宝村形成与成长机理框架结构模型可用下图来表示。在这个图中,首先是从市场的需求来拉动的,接下来有市场主体也就是电商创业者和电商企业的积极参与,也有政府的有力支持,还有产业要素的聚集,还有相关产业的成龙配套。但可以说,绝对不是一两个人能干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各个方面的协同。
不同的淘宝村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普遍性的问题和新趋势
当前淘宝村出现的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是难以有效克服的是人才难题,一开始是没有人,做到一定程度是缺人才,再做到一定程度是缺人物。草根创业走到一定程度很容易遭遇成长的“天花板”,而外来的人才又难以在一个乡村落脚,电商却在一天天壮大,致使人才的瓶颈与日俱增。
第二个是不可避免的同质竞争,这个在所有淘宝村是共性的,家家户户开店之后卖了同样的产品,马上出现价格的下跌和利润的下降,虽然创新产品和品牌化是可以看得到的出路,但做起来非常难,有创新的理念难,把创新的理念落到实处更难。
第三个是难以容纳发展的有效空间,淘宝村起来后,村子就显得太狭小了,路适应不了越来越多的车辆,家里也堆不下越来越多的物料,有的淘宝村里各家材料堆得像山,如果出现一把火,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当前淘宝村的发展也表现出一些明显的趋势:
第一个是有从农民自发到行政推动的转变。特别是在2014年之后,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认识到淘宝村的重要性之后,做了很多工作,包括政府牵头规划,配套建设园区,推动成立行业协会规范发展,出台优惠政策推动转型,加速人才培养等。
第二个,淘宝村出现了出村入乡进城的趋势,一个村纳不下的时候,第一种是在村庄周边形成产业集中地,形成“摊大饼”效应,就地走上工业化、城镇化道路;第二种是在乡镇进行聚集,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协同,推动电商园区、物流园区的产生,形成淘宝镇现象;第三种情况是直接向县域转移或聚集,特别是在一些山区县,淘宝村做大之后,一些较大的网店变成企业后会选择进驻县域,以利于商务往来。
第三个,农民的网店开始分化和协作。一些农户在网店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退出了网店的直接经营,而去从事电商的配套服务业或者电商相关产业。即使那些没有成为淘宝村的地方,也出现电商配套产业形成的现象。今天的淘宝村并不需要所有的农民开网店,可能只需要20%的农民开淘宝店,80%的农民要做相应的配套即可。我反复询问过东风村的发展情况,确实是在出现这个趋势。
直面不同淘宝村发展模式的核心问题
下一步怎么让淘宝村成长得更好呢?特别是当更多草根依然准备加入农村电商创业的行列,而政府也在摩拳擦掌准备添上一把火的时候。当前的讨论提出了一些问题,很有必要做一些梳理。
首先,又回到经常纠结不清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政府能不能打造淘宝村?一些学者认为很不靠谱,我觉得政府能打造淘宝村。很多人对前一段时间网上轰轰烈烈的林毅夫张维迎论战应该还记忆犹新,讨论的焦点在于,市场经济中政府到底该如何作为?我看了之后的感觉是,两个人的观点都有片面性,没有任何人是绝对正确的,所以注定是谁也说服不了谁。如果说得绝对一点,今天没有一个可以离开政府而独自存活的企业,因为政府和企业两者的定位是不一样的,任何人越位都是有问题的,但政府是可以有为的,核心是有为的方式与程度。
其次,淘宝村的发展也不会走向任何一个极端。我不认为曾经流传的“要想富、没干部”的极端理论有继续存在的价值,野蛮生长的淘宝村到一定的时候,一定会有自己的天花板,自己是解决不了的;而一味行动推动出来的那些为面子工程而打造的所谓淘宝村,也一定没有生命力,这是两个极端,走向任何极端都是不好的。要实现淘宝村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各方力量合作。
第三,我们面临的共同问题是怎么样让电商能够更加的如鱼得水。比如说淘宝村的主力是返乡创业青年还有普普通通的农民,他们无非想着农村电商的基础设施是不是再完备一些,自己的运营可不可以再提升一下,产业链能不能再完善一些,品牌化、专业化的转型升级有没有人帮一下,等等。我们的政府应该干什么?那就是认认真真地去做好服务,解决这些“痛点”,满足他们不断发展壮大的需要,比如网速可以更快一些,物流可以更便宜一些,培训可以更多些针对性再强一些,发展规划再科学一些,财政、税收、金融的政策跟进再紧一些,等等。
第四,什么状态下最容易诞生新的淘宝村?“四位一体”可能性是最大的,即“带头人+产业基础+服务商+政府推动”,有电商创业带头人想干的,有现有产业基础来支撑的,还有服务商积极配合的,再有政府积极推动的。如果这四力协同的话,我相信这个淘宝村会迅速地诞生,缺一个都会慢下来,缺两个就很难了。特别是在一些偏远贫困地区,政府的推动是缺一不可的,因为那里的电商要素很脆弱,自己克服不了一些要素的制约,需要政府来支持。
对当前淘宝村发展的几点建议
第一是因势利导,调整阶段发展目标。淘宝村在萌芽期的,就像是一个初生的婴儿,最需要的是一个襁褓,一个奶瓶,希望他不要生病,快快长大。当一个淘宝村发展到几百人上千人参与的时候,就像孩子长大了,不再需要襁褓、奶瓶,他要上大学,要工作,将来还要房要车,需要给他更大的支持。
第二个是完善生态,不断提升发展水平。这是一个核心问题,目前需要提升的东西太多了,就像是水积之不厚,则负舟亦无力。前一段时间我梳理打造县域电商2.0版本的9大任务,对淘宝村来讲好多是适用的,目标是强大的电商服务体系、健全的产业体系、完备的基础设施、高效的政策体系和活跃的创新体系,我们现在要做的太多了。
第三是突出人才,始终作为产业的核心。干事兴业靠人,淘宝村的兴衰也在于人。当一个淘宝村的带头人停滞了,这个淘宝村也会停滞。我们要用更多的精力来培养大量的农村“淘宝”人,而且要扶持他们走得更远更强。也需要注意,这个培养不是培训这么简单,而是以培训为切入,伴随成长的各个环节持续提供服务。
第四是加强研发,推动实体产业升级。不要让大家认为淘宝村就是地摊货,就是便宜货,不能老贴上这样的标签。淘宝村也要转型升级,就像当年的广东制造一样,我们走出初期的混沌阶段,一定会分化、提升,走向品牌引领阶段。
第五是提升认识,强化政府作为。前面已经提醒过,淘宝村的出现是在市场经济规律主导下由草根创业者推动的,政府的作用主要在于营造“渔场”,记淘宝村的创业者们“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其要义在于做好供给侧改革,做好服务,顺势而为,切忌预设,切忌“人造”。
总而言之,淘宝村不是阿里巴巴的发明,也不是他们独有的商业战略,而是在落后地区,在广大的农村,在偏远的县域,能够借助互联网来实现弯道超车的可能性途径,需要政府拿出切实的措施,侧生当地出现更多的新鲜电商事物和苗头,他们中间孕育着重大的潜力,将来会成为浩浩荡荡的电商洪流。
(此文构思于2016年10月下旬,正式演讲于2016年10月29日第四届淘宝村高峰论坛,文字根据演讲现场速记整理完毕于2016年11月上旬)
作者:三农专家、西部网三农频道-陕西三新闻网顾问、共青团陕西省委农工部部长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