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加速发展,农业生产正向机械化作业方式跨越,农业机械装备呈现规模化、大型化发展趋势。与此同时,我国农机产业面临产品低端化、产能过剩、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等问题。专家建议,农机产业应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让农机产业的健康发展成为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
●规模大 体系全
农机产业向大型、高端化发展
近日,在吉林四平的玉米全程机械化演示现场,各式大型玉米耕种、收割机械依次进行现场作业演示。农民目不转睛地看着新型玉米收割机作业,相互探讨着这些“大家伙”的优点,并向厂商和技术人员询问操作注意事项。很多农民表示,大型化、高端化农机有助于农业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适合大规模农业生产的发展趋势。
吉林省农安县李维学农机专业合作社成员李本超经营着300多公顷玉米地,近年来先后投入200万元购置农机具近30台,已基本实现玉米从种植到收割的全程机械化。“合作社购置农机,可以享受‘双补’。政策这么好,咱得用好用足。”李本超说。
截至2015年,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累计投入1437亿元,补贴各类农机具达3645万台,受益农户达到2808万户,农机补贴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农业机械化规模不断扩大。
2015年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63.8%,其中,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3.7%、78.1%、81.2%。农机工业实现年总产值4523亿元,同比增长7.32%。
同时,产品结构不断优化。2015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1亿千瓦,小麦、玉米、水稻等全程机械化装备正由手扶式、单体式等向大型化机动高速、牵引式等方向发展。马铃薯全程机械化装备、采棉机等经济作物装备也日趋成熟。
目前,粮食生产急需的水稻插秧机、玉米收获机保持高速增长,保有量分别达71.2万台、41万台,同比分别增长7.1%、19.5%。2015年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水平超过20%,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598.6万台,同比增长5.4%,小型拖拉机趋于饱和,大型化、配套化趋势明显。
零部件产值快速增长,农机零部件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平均发展速度高达36.3%,远高于全行业的发展水平。
今年以来,农业部批准公布了全国第一批28个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同意江苏、吉林创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省。
●发展失衡 创新不足
产业进入低利润时代
历经十几年持续高速增长,中国已跃居世界第一农机制造国,机械化水平也不断提升。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会长陈志表示,随着农业装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长期积累的矛盾显现,产品同质化已成为农业装备行业的最大挑战。我国农机产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产品低端、结构单一、产能过剩。我国农机产品仅仅覆盖了中小马力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中低端传统机械,这些产品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趋于饱和。而大中型机具较少,高端市场供给不足,产品配套率低,影响了农业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生产的转化。由于产品附加值较低,在国际市场占有率不高。农业部机械流通协会会长毛洪说,目前我国中低端传统农业机械产能严重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导致行业转型升级难度很大,产业进入低利润时代。
二是地区间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不平衡。一方面,由于我国地理条件与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地域间的差别等因素决定了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全国不同区域、不同生产条件差距比较大。
产粮大省黑龙江综合机械化程度已达到95.05%,居全国第一。吉林省综合农业机械化率73.6%,计划到2017年在10个产粮大县实现综合机械化水平90%以上,初步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而南方丘陵、山区等地农机化水平较低,大部分作物机械化生产处于技术改进或示范推广阶段,南方多个省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都在50%以下。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仅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较高,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的机械化水平较低,特别是机种、机收水平较低,综合机械化水平不足10%。
三是创新不足,高端产品缺乏核心技术。我国农机行业创新主体不突出,产品从开发、设计到制造技术手段均落后于发达国家。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巡视员丁翔文指出,我国农业机械化作业质量、效率不高,仅解决了简单的机械耕、种、收,作业精准度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多功能复式作业刚刚起步。
以拖拉机为例,动力换挡和无级变速拖拉机在发达国家技术成熟,我国与其差距还很大。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配套还很落后,还没有掌握变速箱的设计、制造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技术,尚需要依赖国外。
此外,农业机械化技术重视不够,企业科技投入少、实力弱,对农业基础性工作和基础研究方面投入较少。目前我国农机行业平均利润6%以下,全行业创新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不足1%。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东方城乡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