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上村的发展历程
川上芳夫:大家好!首先,川上村在日本长野县,在长野县靠西边的位置,从东京过去180公里。现有4千多人,平均海拔一千一百多米,平均气温只有8度。冬天1、2月份最冷。因为太冷不能种大米,日本不能种大米的地区很少,川上村是其中之一。虽然很冷,但我们村庄很有活力。
现在川上村的农户都在种蔬菜,但在此之前,这里是日本有名的贫困村,之前我们能种的只有荞麦和小麦。那个时候村民没有现金收入。想要现金收入就要出去打工。那个时候村民有8个月出去打工,四个月种荞麦,维持生计。
那个时候经济作物是黑松树,是种些树苗长大卖钱。当时把这些松树买到韩国赚钱。现在日本做这种木材生意的都和川上村有关联。这样贫困的村庄,在1951年美国大兵到这里要求我们种生菜,那个时候正是要打朝鲜战争,美国驻军要吃生菜。美国大兵在日本买不到,拿着种子来这里要求种。生菜的特点是要求夏天比较凉爽才长得好。美国兵教给他们种植技术。
那个时候村庄很穷,全村都拼命去种。一点点日本经济好起来,在高度成长期,日本人也开始吃生菜,川上村就一点富裕起来,现在是日本最大的生菜产地。
川上村的现在的人口只有4千人。大家都在种生菜,还会出现人手不够的问题。一开始,是城市的大学生来帮忙,2004年开始开始接受研修生、实习生来种。也有中国来的研修生来种菜。到现在已经有九百多位来自外国的研修生,其中350人是菲律宾人,250人是来自越南人,中国人有250位,其他还有来自印尼和斯里兰卡等国。
整个村子2000公顷都是生菜栽培面积,要种两茬。村里有三个农协,一个是综合农协,销售经营生产都管,还有两个只做销售。川上村的80-90%农户都归属于三个农协,提供种子、生产资料,还有100户左右自己成立的公司。
关于日本农协
松本收:上世纪60年代,日本也想把农业经营规模扩大,但经过了五十年日本农户的平均经营面积没有扩大多少。那么日本农业就不能现代化了吗?不是这样的,虽然经营规模没有扩大,还是实现了现代化。这里现代化的标准是人均所得,而不是耕种面积。最主要的是,农民不是提高了产量,而是提高了品质。日本的农产品基本是以消费者订货,以销定产,所以价格提高了很多。农民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土地,不愿意转让出去,有一个最大的理由,就是在以村、县、地区为单位的农民组织了起来,日本有一个很大的组织叫农协,农协帮助他们完成组织工作的。
农协帮助农民做什么?农民买不起的大型机器,农协帮助他们买,大家一起来用。还有收获的东西,放在一个大仓库里大家一起保存。农协还把所有的农产品一起销售出去,这样就是产供销一体化,效率非常高。
农协最大特征就是把零散的农民做不到的事情,力量不及的事情,组织起来一起来做。农协要去帮助指导农民种什么怎么种,怎么经营管理,这样的事情农民是不知道怎么做的,都要农协要帮助,开拓市场,帮助经营。
川上:从基层来看,农户一户一户形成不了力量,必须组织起来,这样农协才会存在。最简单的,全村一起买生产资料,就会便宜。生菜一起由农协来买,也会增加农户收入。综合农协,是有存款银行业务的。储蓄农户的钱,实行资金互助。要帮助一些有困难会员,他们可以得到无息贷款,但有一定额度。到年底,会员会有分红。
松本:在农村创业,想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不现实的;要把农村发展,首先要把村里的人团结起来,一起创业、致富。农民农村发展,不能走城市的方法。像川上村,全村都是达到了非常富裕的水平,是全体致富。川上村的收入就是靠蔬菜种植。现在川上村的接班的年轻人,都是大学毕业,都是长子回来务农。日本农民平均的年龄都是60岁,这里是30-40岁。
问:农协以外,有帮助农民买东西的机构吗?
川上:日本除了农协以外,也有很多做销售的公司,可以帮助销售。有和农户合作,也会有和农协合作的。实际上,在农村有的农户,自身能力很强,不需要组织,走到哪里都能活的人是存在的;但人和人的能力是不一样的,绝大多数人还是需要互相帮助的。相对来讲,留在农协的农户,实际上是在某些些方面有些弱势的,能力啊、体力啊、家庭基础方面啊等等,是相对上有些弱势的。他们一定是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大家伙儿互相帮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500多户在一起,要买出去都买出去,不是你买出去我买不出去。这是农协存在的意义。
关于农协的消极方面,比如给500户农家进了化肥,没能更便宜的现象也有。遇到这种问题,大家要讨论怎么解决这样的问题,但最终还是认为,农协还有存在的必要。
松本:说到底,农协长时间成立后,运行农协的官员会成为官僚化,他们和农户的利益常发生矛盾,在这样的时候,大家在讨论和沟通后还是觉得农协有存在的必要。我去过农户最经典的话是,一个农户对我说,“我现在在农协开会的时间比我种地的时间还多,你信吗?”我说我信。这个农户又接着说,“但如果不开这些会,不和农会沟通,农协就没法存在了。”所以,开会是为了解决问题。
川上:全世界都一样,组织过分强调自己权力的时候,这个组织就不能正常运行了,更多地时候为成员服务的时候,这个组织就能更好、健全地运行。农协内部,有财力和境况上富裕的人稍微贡献出来一点,给那些还比较吃力、弱势的人,等那些得到帮助的人变好后,也这样还给农协。农协也好,村庄也好,就是这样在运行。实际上,我想所有的社会组织也都如此。
政府现在对农协已经没有补助金了,但农协,在税率上有优惠。农协的运营是靠在购销环节收取手续费等手段。如果没有农户参加,农协肯定不能存在。
问:我国台湾地区农会与日本农协的区别?
川上:台湾农会我不是很了解,基本上讲,应该是一样的。我们村的综合农协在理论上讲,什么都可以干,只要对农户有益的,开学校啊、旅行服务啊等等。日本中央农林金库和最大的农业保险公司,与日本最大的银行、保险公司齐名,是非常大的机构。全农做的肥料生意占全日本的70%。三井物产这样世界级商社,做的肥料生意只占日本的10%。全农说白了,就是大型综合商社,在全世界范围开展活动。但在这个层面上,和一般的会员没什么关系。
如何看日本农业的未来?
川上:感觉很严峻。但人类的生存一定要吃东西,就要有人来做农业。作为一个国家的存在价值也需要种植业。务农的人,要在种植中感到快乐,否则很难持续下去。日本的农业可能是严峻的,但就川上村来讲,还是要把蔬菜产业维持下去。
松本:我想从文明的角度探谈谈这个事情,都市文明总是考虑方便,怎么方便怎么来,这和农村文明有冲突。我在东京生活,想去哪开车就去了。东京出生的小孩,特别容易得上很多奇怪的病,花粉症等等、莫名其妙烦躁啊,抵抗能力下降。北京也可能出现这样的现象,强迫症等等,总会说“车为什么开这么慢,电梯为什么这么慢?!”。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变成高速成长的国家,其中一个趋势就是把东洋医学废掉,引进西方医学。现在则是重新引入东洋医学。西医就是那个部分坏了,把什么干掉就完了;中医则是要防患于未然,提高人的免疫力,强身健体。人的免疫力低下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精神疲劳,精神压力太大。东京或北京的人们都在和自己的时间、效率较劲,建议大家顺其自然。实际上,在农村或在农业地区,生活一段时间,好多事情能够想明白。
问:川上村附近的地方也许也在种生菜,是否有竞争关系?
川上:这个地方的气候、海拔决定了这里种植生产的生菜品质是最好的。换成别的地方,还是有差别。15年前就教其他地方种生菜,但现在本村生菜价格没有降低,反而提升,就是因为形成了品牌。川上村的生菜已经形成了品牌,这个地方的生菜就是比其他地区贵。日本理论上南北菜价基本上一致的,但生菜的情况是,比如各地的菜都在批发市场出现,川上村的菜总是首先被拍卖,并得到好的价格。品牌效应成为这里价格形成的最主要的因素。
(以上实录未经演讲人审阅。现场翻译:李泽先生;内容整理:吕程平)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群学城乡社区发展研究院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