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2015年全国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是56.1%、39.9%,到2020年,上述两个比例分别要提高到60%、45%。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升,主要靠在城市工作的常住农民工转变成城市居民。但现实是,一些农民工不太愿意变成城市居民。
在11月3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指出,农民如果愿意退出承包地,可以依法有偿退出。但在农民退出承包地的问题上,现在只有少部分农民有这个意愿。
“进城农民退出承包地,要有足够长的历史过程,我们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韩长赋认为,在农民进城就业没有足够稳定的时候,还要保留他的承包地,使得他进退有据,所以探索也应当是审慎的。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有2.77亿农民工在城市工作和常年居住,其在农村的地相当多已经流转出去。
截至今年6月,全国2.3亿农户中,流转土地农户超过了7000万,比例超过30%,东部沿海发达省份这一比例更高,超过50%。但是,其中愿意退出承包地的农民依然是少数,这也影响了农民工的市民化。
四川统计局今年1月的一份调查显示,影响进城务工人员不愿落户城镇的四大主要因素中,“想保留家中土地承包权为自己留一条后路”,以及“农村土地有较大增值潜力不想放弃”列第三和第四位,占比分别为37.8%和33.7%。
该调查还显示,只愿用宅基地和房屋产权换城市住房的比例为6.8%,只愿用土地承包权换城市住房的比例占3.7%,二者均可的占23.1%,二者均不愿意的占35.3%。
农民工魏翠香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自己在浙江买了房,孩子上小学、中学都不受影响,农村老家的地农忙时可以回去种植,因为都是机械化,在城市打工也不受影响。
目前,魏翠香在农村还有8亩耕地,有2亩转给亲戚种植,前不久回农村老家将收获的6亩中稻卖了,收入约有6000多元。
“农村的承包地不会放弃,以后老了也会回农村居住。”魏翠香说,之所以不愿意将户籍迁出农村,是因为家里承包的耕地每年收获后还有收入,国家对耕地还有补贴。
《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也顺应了农民这个意愿,强调有偿退出承包地,具备条件的可以因保护承包地获得相关补贴。承包土地被征收的,承包农户有权依法获得相应补偿,符合条件的有权获得社会保障费用等。不得违法调整农户承包地,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
中国人民大学土地政策与制度研究中心主任叶剑平指出,如果农民离开了自己的村庄,原则上要收回承包权,可能会把承包权让渡给其他村民,或者会给第二轮承包者。
而这涉及到谁是农村村民的身份和土地法修改的问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21世纪经济报道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