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李关平等:我的乡村美学理念和实践

[ 作者:李关平 冯小云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0-24 录入:实习编辑 ]

他眼中的“乡村美学”

立足于多年对乡村的哲学思考,十余年的旅游咨询行业经验,以及对古典诗词、小说的研究,加上广泛的乡村实地考察,经过多层次梳理,他认为乡村美学美在这四个方面:乡村环境、乡土材料、乡愁情怀、乡村生活。

美在乡村环境

乡村的美,首先应该从村庄本身跳转到乡村生态视野,从家庭宅院,到乡村聚落,再到山水田园,构成了我们通常讲的诗意栖居,即是一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村庄周边连绵起伏的群山、高大茂密的树林、蜿蜒曲折的河流、阡陌交错的田园……构成了乡村的背景,描绘了乡村的底色。

依托独特的山水环境,人们因地制宜,落地而居,繁忙而有序的生产和生活,经过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发展而成一个个牧村、渔村、林村等等特村落。

美在乡土材料

乡村的美还体现在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建筑等方面对乡土材料的组合与运用,展现出看似平凡却让世人惊叹的艺术成果。从乡村常用材料上看,大体有金、木、水、火、土、革、石、草、竹、布等十余类。

人们因地制宜,因材施用,将有限的材料进行千变万化的组合,哪怕一种材料也要发掘出多样用法,极尽生存智慧。拿乡土建筑来说,屯堡人就地取材,以石为结构,以木为装饰,配以花草绿化,构造了独具一格的山地建筑风格。

美在乡愁

乡愁是什么,这一直是文人学者持续探索的话题。而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记住乡愁”以来,它已经变成了一个全民共鸣的社会情绪,成为乡村建设、乡村创客及乡村旅游等领域的核心价值理念,也自然成为乡村的另一种美的存在。

提起乡愁,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对故乡的独特记忆,最常见场景的莫过于村口的古树、共用的老井、祭祀的宗祠、嬉戏的荷塘 、祈福的庙宇、入口的牌坊、秋日的晒场、热闹的戏台、深锁的庭院等等,每个景观都承载了一种生产生活的记忆,凝聚起了一个生活、休闲、交流与交换的的意义空间。

美在生活

自古以来,人们所向往的不外是《桃花源记》中的屋舍俨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怡然自乐,摆脱嘈杂、紧凑的慢生活。生态、生产、生活、生命四生交织,构成了乡村井然有序、不疾不徐的生活方式。

那里的人们将所依托的环境视为神明,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和谐的自然环境中从事或农或商或工的生产活动;生产之余研究美食、谈天说地、表演嬉戏;带着对祖先与神明的敬畏进行祭祀祈福,交织出乡村一幅幅美丽和谐的生活画面。

乡咖问答

Q为什么您会提出“乡村美学”的概念?您的初衷是什么?

A现在大家都把眼光聚焦到乡村,无论是旅游、文创,还是产业,这是好事,同时也蕴藏着危机,就是乡村的过度符号化、城市化、消费化、甚至是投机化。中国乡村生意要有未来,必须要生产出自己的价值观。个人觉得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价值外,还应该提出一种美学价值,具有普适价值的乡村美学。我大学是学哲学美学专业,离校十余年,一直在从事旅游规划设计行业,这么多年,也一直在尝试将所学与所业结合起来,这也是我提出中国乡村美学概念的初衷。

Q您所倡导的乡村美学,其核心内涵是什么?具体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A立足于多年对乡村的哲学思考,十余年的旅游咨询行业经验,以及我们对古典诗词、小说的研究,加上广泛的乡村实地考察,经过多层次梳理,我们认为,乡村美学美在四个方面:其一美在乡村环境,乡村的美首先应该从村庄本身跳转到乡村生态视野,从家庭宅院,到乡村聚落,再到山水田园,构成了我们通常讲的诗意栖居,即是一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二美在乡土材料,劳动人民对乡土材料的 因材施用,将有限的材料进行千变万化的组合,展现出看似平凡却让世人惊叹的艺术成果。拿乡土建筑来说,屯堡人就地取材,以石为结构,以木为装饰,配以花草绿化,构造了独具一格的山地建筑风格;其三美在乡愁,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对故乡的独特记忆,村口的古树、共用的老井、祭祀的宗祠等等,每个景观都承载了一种生产生活的记忆,也成为乡村另一种美的存在;最后美在生活,生态、生产、生活、生命四生交织,交织出乡村一幅幅美丽和谐的生活画面,构成了乡村井然有序、不疾不徐的生活方式。

Q作为中国乡村美学的倡导者,在乡村美学设计方面,您是如何实践的?

A立足10余年的规划设计业务基础,我们聚焦乡村美学设计,并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与设计方法论,我们希望把乡村建设得更象乡村。在空间上,我们尊重村落的传统肌理,从自然空间、耕作空间、居住空间、休闲空间、商业空间、信仰空间六大空间入手,分空间进行改造和文化包装。在环境上,我们重点围绕古树、老井、宗祠、池塘、庙宇、牌坊、晒场、戏台、庭院等传统村落典型景观,根据村民的共同记忆保护与恢复,营造氛围。在改造上,我们遵从乡村传统肌理,从道路、街巷、庭院、房屋建筑(屋顶、梁、墙、门窗、栅栏)等入手,将传统与现代融合,做到老村子、新品味。在装饰上,我们坚持植物是最好的软装,采用乡村传统、常见的绿植对山林、道路、公共空间、庭院进行装饰和美化。

Q我们都知道您在酒文化旅游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像酒文化这类产业旅游业务,您是如何把它们纳入到乡村美学的实践中的?

A产业旅游也是我在10多年的从业经历中积累下来的一种业务类型。我服务过内蒙古森工集团的林业旅游2年,江苏洋河酒厂的酒文化旅游6年,北大未名集团的生物产业旅游3年。我认为产业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支撑,产业是本质,旅游是一种产业消费场景营造,以旅游为平台和入口,产业旅游的核心即是做产品的体验设计。在这方面逐步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技术线路,可以用“三业思维、四个回归、五个服务、六个体验”来概括。

三业思维,行业、产业、企业。任何关乎企业的策划案,都应放在行业发展转型的大背景之下去考虑,将企业与行业、产业思维相连。

四个回归,回归乡土、回归消费、回归生活、回归体验。要切合企业的特征与生态,要在乡村休闲社交的生活消费当中重构品牌。

五个服务,即服务于企业形象、文化重塑、品牌再造、营销创新、公关构建等方面,充分挖掘乡村、产业的价值体验方式,提升企业的软实力。

六个体验,即是资源价值化、价值品牌化、品牌故事化、故事情境化、情境体验化、体验社交化的思路,按照品牌体验设计的逻辑来进行。

Q您团队打造的“游学筹智会”平台,是如何服务客户的?目前发展情况如何?

A游学筹智会是我们在乡村美学推广过程当中探索出来的一种面向基层政府和中小企业的智慧旅游社交产品,它也是一个以游学考察和集智沙龙为主要形式的新型乡村服务平台,是乡村服务与产业协作的切入口。游学筹智会以乡村美学为旗帜,紧扣乡村、小镇,农业等核心领域,秉承“众智众筹,产业协作”的理念,技术,美学与产业三位一体,汇聚乡村产业链实战专家、有效资源,变传统规划的单一公司、单一团队、一次性的服务为一个行业,一个平台,一个伙伴式的服务,定制可操作性强的系统解决方案。迄今为止,游学筹智会已经举办9期,足迹遍布北京、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多个省市地区,获得了举办方的一致认可,也有效推动了行业合作。

Q从创业角度,您在乡村美学的研究和实践上做了哪些事情?未来有怎样的计划?

A我们是一家有情怀的创业公司,公司发展方向与产品都还在不断探索过程中,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推动乡村文创开发及旅课草堂落地。在创业路上,虽然也走了不少弯路,但我们相信,方向对了,路就不会太远。围绕我们的业务拓展,我们将以乡村美学为旗帜,以发现、体验、感悟、享受乡村之美为目标,以游学筹智会为平台入口,以乡村美学设计为场景营造,以产业旅游咨询为资源配置手段,以旅课草堂为产品体验载体,汇聚更多资源,加强产业链协作关系,构建新的乡村生活方式和产业生长方式。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旅游乡建CLUB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