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杜才云:乡贤献力,也能浇灭乡愁

[ 作者:杜才云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9-23 录入:实习编辑 ]

几年时间,河南新乡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土坯房”变身“小洋楼”,穷山沟升级富裕村,这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因为一个人回到了村里——他就是现任裴寨社区党总支书记裴春亮。(人民网>2016年09月22日)

“十年九旱,光棍遍地。”这八个字,折射出穷困是无情的事实。虽土地资源丰富,但在雨量偏的中原大地、西北内陆地区,人民勤奋,但“老天不争气”,“靠天吃饭”或是贫困的根子,是挥之难去的乡愁。

一位乡贤的出现,改变了一个贫困村的面貌。裴春亮经商成功并被缺席当选为村官,他上任就干了3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自掏腰包3000多万元给村民盖了160套联排别墅、出资860万元建成引水工程田心池、出资5100万元建成拦洪蓄水水库。

近9000万元,相当于穷县一半的财政收入。国家资金9000万元要投入到一个村,几乎不太可能。而这位乡贤,以一己之力,率领群众斩断了贫困的根子,让全村群众走上了安居乐业、脱贫致富路子,当是脱贫攻坚中足以津津乐道的新亮点。

然,这位乡贤不满足于此,今年初,裴春亮决定再拿出8000万元,在60公里开外、太行山深处的大小西沟村盖洋楼送给乡亲,将让更多的太行山群众走上“有房住、有钱赚”的旅游脱贫的路子。为了群众脱贫解困,为了群众持续增收,不惜自己“出血”,这种奉献型思维,是责任的体现,更向社会展示出乡贤文化的价值所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乡贤裴春亮的激励下,附近的南李庄村,企业家村支书范海涛不讳言:“裴春亮能做的,我也能做。”他所领导的企业出资1.6亿元,给村民们无偿盖新居。让我们相信,乡贤文化是可以传递、放大和可挖掘的软实力。

乡贤,是本乡本土的知名人士、成功人士,他们发展起来后,在感恩文化、血缘纽带的感召之下,投身到家乡建设,促进家乡面貌的大改变,群众生活轨迹的大转弯,裴春亮、范海涛、杭兰英等人便是其中的先进代表,功不可没,并为乡贤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乡贤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一分子。血缘、亲情、家乡情、友情是乡贤文化的基本要素,也是乡贤与乡亲们联系的重要纽带,通过这个纽带,能够充分发挥乡贤们的资金、技术、信息所长,在国家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乡贤扶贫或是脱贫攻坚政策有力支持者,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辅助作用。

在当前各地的新村建设中、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需要培育好乡贤文化,发挥好乡贤的重要价值,为他们创造献力建设家乡的平台和舞台,群策群力建设好美丽新村,群众心间的“乡愁”都将被浇灭。

工作单位:四川北川县委编办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