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支持不可谓不大,扶贫干部的工作不可谓不认真,然而,许多“老牌”贫困村的贫困户,陷入年年扶贫年年贫的困境。(新华网>2016年07月27日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三国鼎立后期,蜀国的接班人刘禅,乳名“阿斗”,这个刘阿斗同志,思想极其贫瘠,能力极其有限,进取心极其缺乏,即使天上掉下个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在辅佐他,也没有丝毫建树,最终蜀国被魏国所灭,蜀国灭亡虽有利于国家统一进程,但刘禅却被后世戏称为扶不起的“阿斗”。
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雅龙乡盘兔村,离首府南宁车程不到200公里, 盘兔村596户人家,贫困户有254户,是广西“响当当”的“老牌”贫困村,当地政府为了让该村脱贫致富,又是修路又是出钱又是出物,当地干部也不可谓不卖力,拿出浑身解数,但还是甩不脱贫困户、贫困村的帽子,依然是广西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仿佛就是那个扶不起来的“阿斗哥”,让扶贫干部好生失望。
从报道来看,该村想不贫困都不行!首先是缺法律意识,超生致穷。例如30岁的村民韦爱连已有6个孩子,家里一贫如洗;村民韦汉芬有4个已在外打工孩子,其他超生户肯定也不少,陷入“越生越穷”的怪圈;其次是缺智力,村民文化不高、技术缺乏,外出打工基本没有企业要,而且挣不了多少钱;其三是缺乏志气,绝大多数贫困村民满足于现状,习惯于挥霍无度、举债度日、饮酒睡觉,村民中存在怕出名、怕失败、怕出力等情绪,在贫困面前“逆来顺受”;其四是缺物资基础。该村自然条件特别是生产条件极差,自然脱贫的物资基础不好,村民养殖缺圈舍、种植缺耕地,存在客观方面的困难;其五是扶贫投入缺深度。前些时候,当地政府为该村修了一条路,也做出了一些成绩,但在其他方面还没有做到对症下药、辩证施治,导致扶贫效果平平。
贫困是一种可防可治不可怕的社会病。从传统医学常识可知,要治好病,得有一颗仁爱之心,此所谓“仁者医心”,而爱心正是治好贫困病的不竭动力。光有爱心还不够,还得“望闻问切”,查明贫困“病灶”,弄清楚具体每一户村民现状,了解他们具体缺什么、盼什么、希望达到的目标。“病因清”则可“对症下药”,只有辩证施治,用非常之策治非常之病,才能斩断“病根”、消灭病魔,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枷锁。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从当地扶贫实践情况来看,地处广西瑶乡的盘兔村,的确像是被贫困病魔紧紧掐住脖子的“病号”,仿佛无药可治、无计可施。”但从全国各地脱贫的经验来说,盘兔村绝不是扶不起的“阿斗哥”,如果找到更多的解困思路,组织国家和社会更多的精准投入,这个最穷村一定会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蝶变”。
策一,俗话说:“老大难,老大难,老大来了就不难。”可以这样理解,一切老大难的问题,在领导面前都是“纸老虎”。最贫困的村、最难扶起来的村,如果纳入“书记工程”、 “省长工程”、“市长工程”,整合全省全市可用扶贫资源,举全省全市之力,对盘兔村这样的贫困村进行攻坚,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策二,扶贫最重要的是改变观念,扶志与扶智并举。从盘兔村的现状来看,该村贫困户奇缺计划生育的法律之钙、缺勤劳致富的坚定信念、缺脱贫的智慧。应当抽调司法、卫生计生干部,对村民开展专题法制讲座,改变法律意识淡薄、多子多福、致富指望儿女的错误思想;同时抽调基层干部,针对村民好吃懒做、好逸恶劳、好喝烂酒、不思进取等行为,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思想观念上、在精气神方面对被帮扶者加以改变,真正帮助村民叩开小康生活的大门。
策三,产业发展最为重要,根据实际情况,坚持多措并举发展产业。应以劳动就业部门牵头,发挥职业技术对人力资源上档升级优势,对成年村民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每户至少培养1-2名技术能手,每名村民至少掌握2门以上“吃饭的技术”;当地要主动对接劳务用工部门,确保村民外出就业有地方要、有钱挣;要根据该村土壤、气候等情况,扶持发展种养殖业,也可以引进企业发展规模种植养殖,带动当地农民致富。
策四,加大扶贫工作考核力度,促进部门扶贫工作落实。地方政府要主动将扶贫任务、脱贫解困指标完成情况作为“一把手工程”,通过加大督查力度,责实部门责任,推动学生入学解后顾之忧、推动规模化产业发展、推动硬件设施建设、推动异地移民搬迁等工作的全面落实,不完成任务绝不收兵,不完成工作任务当对责任人、负责人问责,“实打实”地拔去该村祖祖辈辈受困的穷根子,让瑶乡最困难的群众和全国其他困难群众一道,同步进入并享受小康幸福生活。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委编办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