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刘文勇:应重视农业规模经营面临的多元化风险

[ 作者:刘文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7-15 录入:实习编辑 ]

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最近十年以来,中国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我国的小农经济现状。值得注意的是,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将不只成为中国农业的破局之路,更将成为中国社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优突破口。

在我所在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研究过程之中研究表明:与小农户相比,家庭农场劳动生产率显著提升,土地生产率略有下降。以家庭农场为代表的规模种植户在收益方面有喜有忧,不盈利乃至亏损的占到一定比例,如果不考虑农户在非种植业方面的收益和政府补贴,亏损的比例会更高,这说明规模种植的经营风险是很大的。实地调研发现,与同期普通小农户的成本收益率相比,经营较好的家庭农场成本收益率高于普通农户,而经营较差的家庭农场成本收益率甚至低于普通农户。

规模经营面临着多元化的风险。以家庭农场为例,第一,面临过度规模化的风险。实地调研中发现,大部分家庭农场的土地面积存在逐年不断扩大的趋势。但适度规模不等于无限制地规模化,过度规模化后边际效益递减会降低家庭农场经济效率,并且会导致过度雇佣化,使得农业生产过度依赖于家庭成员之外的劳动力,背离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初衷和优势。第二,缺乏稳定、优质的季节性辅助劳动力。当前农村劳动力的现实是,一方面家庭农场雇工时间与普通农户农忙时间重叠;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劳动力青壮年缺乏,加之劳动力价格不断攀升,使家庭农场的雇工面临不断增加的不稳定、老龄化和高成本问题。第三,生产成本面临上涨风险。调研中发现,土地租赁成本大约占到家庭农场生产成本的一半左右。土地租赁价格面临很大的上涨可能性,同时,农村地区承包地的细碎化导致租赁的农地很难形成片区,农地流转存在巨大的交易成本和交通成本。第四,经营结构单一化。不同于自给自足的小农,家庭农场以市场需求和利润为导向,其经营结构逐渐单一化,使家庭农场暴露在更高的市场波动风险之下。第五,配套设施和服务发展落后。家庭农场在金融服务、土地流转中介服务、农业保险、粮食销售与市场的对接、农业技术培训、农业经营管理培训、粮食晾晒贮存场地、农忙时节水电持续稳定供应等方面普遍缺乏保障和支持。第六,市场议价能力不足。实地调研发现,大多数家庭农场粮食销售方式仍然与普通农户的出售渠道一样,主要是在地头或场头直接销售给粮食小贩,好一点的销售给粮食大贩子,销售价格依旧处于和普通农户一样的较低水平。

为了提高规模经营的生产效率和抗风险能力,政府应积极引导发展农地产权交易平台作为家庭农场与土地转出农户的中介,降低交易费用,避免地块分散。引入市场力量完善农机租赁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对于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的风险控制,政府发挥“托底”功能,分阶段动态式补贴,补贴政策对象应由广大农户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延伸。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家庭农场提供“一揽子服务”,银行和保险公司等为家庭农场提供全面的风险管理服务。利用家庭农场粮食产量巨大这一优势积极提升粮食销售价格谈判能力,可以考虑家庭农场联合议价、直接销售给粮食收购企业等方式,获取更高粮食销售价格,从而提高收入。同时,政府应积极引导家庭农场控制在适度规模内,不要无限制扩大。

(作者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2016-06-17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