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978年到2010年,共减少了6.6亿贫困人口,2011年至2015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又减少10991万人。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就是中国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扶贫开发取得巨大成就的进程,也是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进程。30多年的扶贫实践,让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也彰显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几代领导集体的执政智慧。
30多年来,中共领导集体坚持改革开放,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不断出台有利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政策,为大规模减贫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坚持政府主导,把扶贫开发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开展大规模专项扶贫行动,针对特定人群组织实施妇女儿童、残疾人、少数民族发展规划;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既扶贫又扶志,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坚持动员全社会参与,发挥中国制度优势,构建了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形成了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坚持普惠政策和特惠政策相结合,先后实施《国家八七脱贫攻坚计划(1993-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在加大对农村、农业、农民普惠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对贫困人口实施特惠政策,做到了应扶尽扶、应保尽保。
面对我国的贫困人口大多贫困程度比较深,自身发展能力比较弱,加上减贫政策效应的递减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等难题,继续采用常规思路和一般办法,很难如期完成脱贫任务。因此,中共领导集体在2011年启动了新的扶贫开发纲要,提高了扶贫标准线;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脱贫攻坚”改为“脱贫攻坚”,并在随后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思路。这凸显了党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定决心和领导集体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扶贫开发战略思维。
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在于改善提高贫困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落脚点是实现全面小康。直面截止2015年底,我国仍有5575万农村人口生活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贫困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突出、最难补上的短板这一现状,中共领导集体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作出了“脱贫攻坚绝不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的全面部署,将扶贫工作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来认识,体现出对扶贫工作新的更高要求和心系贫困群众的民生情怀。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此,几代中共领导集体咬定目标、苦干实干。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伟大执政智慧的引领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触手可及。
工作单位:四川省乐山市中区政协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