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触角延伸至农村,农村的商业模式也逐渐被纳入电子商务的网络之中。电子商务的引入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以及农民收入的增加。与城市的电商环境而言,农村地区在物流、宣传以及观念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农村电商的发展模式应该针对农村地区自身的特点来选择。接下来,本文将对农村电商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其中所面临的障碍和挑战进行归纳,并进一步地对如何更好地促进电商模式创新提出设想。
一、新形势下农村电商模式发展的基本情况
当前,农村电商模式主要有B2B、B2C、政府黄页、第三方交易平台等形式。其中,政府黄页的方式是指地方政府建立电商网页向外界介绍本地的农产品情况,从而吸引外界购买。这种方式脱离了当前的电商购物和交易习惯,因而交易规模十分有限。第三方交易平台是指中介通过电商平台获取买家信息以及农户信息,购买者付费给中介,后者再将产品从农户手中购买过来交与买家。在农民自身计算机知识、互联网概念有限的当前,这种交易方式的存在有其自身价值,而且交易规模较大。然而,这种方式一方面提高了买家的价格,另一方面也压缩了农户的利益,因而从长远来看会被交易成本更低的模式所替代。
由于阿里巴巴和京东等电商成功开发和推广了B2B、B2C的交易模式,它被电子商务市场广泛接受,并成为了行业标准。从农村电商发展的现状来看,由于认知度不高、网络技术人才稀缺以及推广不成熟等方面的困难,因而交易规模还比较小。2015年,淘宝正式推出“村淘”概念,在刚刚过去的“双11”活动中,农村部分的交易数据在12日0时便已经超过2个亿的规模。随着相关知识和概念的普及、资本的投入以及电商平台的持续深挖,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前景是十分乐观的。
二、农村电商模式发展创新所面临的困难
1.电商知识和概念相对较少。相对来说,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要低于城市居民,接触新事物、新技术和新商品的机会也相对更少。尽管电商在城市之间已经普及数年,然而很多农村居民几乎没有接触过,更有部分偏远地区的居民甚至没有听说过“在网络上买卖东西”的概念。因此,要将广大的农村居民纳入电商的网络中,并将农产品的买卖渠道纳入电商平台,需要首先在城市地区推广电商的概念。
2.电商发展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有发达的网络、健全的物流系统以及计算机使用的普及。然而,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想对落后,对于相当部分家庭来讲,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成本较高。另外,由于农村居民的居住呈现出鲜明的分散状态,物流系统的成本较高,这就使得社会资本进入农村物流的障碍较高。目前,只有邮政EMS服务可以深入到农村以外,然而邮政物流系统带有鲜明的公共服务特性,其大规模的商业物流使用会增加财政压力。这就需要社会资本、政府以及电商平台合理探索适合农村地区的物流系统构建方案。
3.电商人才及劳动力不足。由于城市更成熟的设施及服务、相对公平而简单的人际关系以及更成熟的商业模式和商业机会,大量农村大学生、进程务工人员以及经商者更倾向于留在城市。对于电商人才而言,也将农村视为“落后地区”,甚至将到农村工作视为“有损颜面”的事情。不仅很少有专门人才去研究和发展农村市场,甚至连普通的劳动力都不愿意回到农村。这就导致农村电商人才以及劳动力不足。因此,电商模式要在农村普及和成熟,就需要吸引人才和劳动力回流。如果真正做到这一点,不仅可以减少城市贫穷人口,而且还可以促进农村的大发展,从而减少城乡差距,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
三、农村电商模式创新的探索
农村电商模式不可能一步到位,其成熟的过程会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笔者认为,在推动农村电商模式创新的过程中,需要由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担任推广主角,同时将当地政府、实体农产品商店、农业企业、农户纳入电商推广系统中。在完成对基本数据的搜集以后,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技术设计、试用和完善农村电商模式。比如,前期可以采用“本地店商+电商+货柜”这种“虚实结合”的半电商模式,让农产品经营者逐渐接触和认可电商模式。同时,可以尝试以商业模式组建专业合作社,聘请和培养专门的经营人才来展开农产品电商活动。图1所示,还需要将农资公司、农产品检验、农村充值服务以及较大规模的农产品超市纳入交易平台。这可能成为未来农村B2C电商模式的主流,值得电商平台、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重点探索的方式。
电子商务模式对推进农村发展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作用值得期待,农村市场对电商平台而言也是一块蓝海,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机会。然而,要在农村推广成熟的电商模式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个过程中,尤其需要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因此,需要政府、电商以及社会资本共同探索实现电商模式创新的途径。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村电商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