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三农”进步缓慢,除了以增加土地面源污染为代价获取粮食连年增产之外,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并没有增加,农村在继续凋敝……
“十三五”已开局,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协调发展能不能实现新的跨越?跨越的路径在哪里?
搞清路径问题,首先要搞清问题症结。
今天,我们需要讨论什么是造成农村、农业、农民发展进步缓慢的最重要原因?是国家的大政方针有问题?还是农业产业和支持政策有问题?是各级政府执行有问题?还是农民群体自身有问题?我们需要客观分析和讨论,更需要在讨论中找出问题,然后去面对问题。在清晰认识和清醒评判前提下,推动问题的解决,找到适合国情、又真正能富民强国的路径,让“三农”发展迈上快车道。
一、首先分析下国家大政方针:
十八大以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一系列治国理念和经济发展指导方针,是切合中国国情的。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央核心领导集体在三年的治国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的全新的改革和发展理念,而且明确提出了“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的宏观强国富农战略思想,2015和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都分别以“加大创新改革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落实新的发展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为标题,将“加快”农业现化建设上升为基本国策。同时又提出“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化肥农药零增长”、“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等重大理论观点。
这些都客观反映出国家层面的农业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是正确的,没有方向性和策略性问题。
二、再来看“三农”政策理论:
十八大以来,虽然党中央最高集体提出了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力度,进一步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通过创新、改革和落实新理念来加快推进农业变革等大政方针,国家也还在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但是,“三农”政策层面在整个“十二五”前期和后期基本上是一个调子,并没有因为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新理念和新的治国大策而随之进行“三农”发展政策的创新和变革。
最显著的例子是,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出台了五大发展理念且提出“要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的明确指导原则后出台的政策性文件及文件解读,仍然继续排斥工商资本进入农村。
五中全会闭幕之后第四天,《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出台,关于资本进入农业的政策措施与五中全会确定的新理念、新国策直接冲突,农业政策主管部门的政策解读继续强调严防资本下乡,“对资本要扎紧防范风险的篱笆”,继续“泼洗澡水把婴儿泼出去”的逻辑。而不是换个角度去挖掘资本的积极价值并研究制定积极引导、轨道管控的策略,就是僵化教条的排斥。这样的结果是,基层政府和社会各界看了十八大报告,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克强总理讲话,特别是五中全会指出五大理念之后,都觉得很振奋,都觉得党中央和国家最高领导层面确实在理念创新,确实提出了适合国情而且也应当能引领国家发展的治国大策。但是,另一方面,农业政策主管部门后续出台的土地集约、农村改革等多项新政策仍然没有贯彻新国策,仍然不创新,仍然走老路。
按照“十三五”目前的农业规划,基本上是继续“十二五”期间的基本方针,并没有体现出贯彻和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方向性和策略性改革创新和调整,也缺乏清晰的发展路线图和与之配套的发展步骤和发展成果的时间表。
“十一五”、“十二五”十年发展实践已经证实了单纯依靠农民群体自身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国策是实现不了的,可目前还是看不到创新国策下的创新政策。
若在“十三五”期间继续排斥工商资本以及工商资本背后的企业家资源、企业化组织资源以及与之相伴的人才、文化、组织、资本、模式、体制等重要的生产力要素,继续用教条僵化的理念制定政策,继续目前的适度规模经营政策,继续坚持让农民担当农业现代化受益主体和创造主体的双重角色,继续对客观上已形成现实的“三农”发展困境不加以深刻总结,那么党中央和国家最高领导集体的科学决策和治国理念,还是一个“决策不出中南海”。还是“听了国策好喜欢,再看政策又无言”。最高层的国策思想在产业政策上得不到落实和延伸,这就是最大的“三农”发展障碍。
站在民间智库的独立视角,创联新农业智库认为,制约和影响“三农”深层次变革的最大梗阻出在农业政策主管部门,最应当更新理念的和最应当解放思想的就是这个部门。地方政府和农民群体很难超越现行政策去创新,“三农”发展缓慢的最大障碍是政策与国策脱节。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顶层设计体系需要在五大发展理念的宏观导向下运用辨证哲学发展观进行产业政策和发展路径的真理标准大讨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底重庆讲话中强调: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凡是与发展理念相违背的言语和行动都要统统摒弃。
以牺牲“三农”发展进程为代价的政策梗阻,何时休矣!
作者信息:创联新农业智库创始人,首席研究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三里河经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