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李保国:良田建设要重视节水灌溉

[ 作者:李保国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4-15 录入:王惠敏 ]

树立土地利用决策就是水资源利用决策,保护耕地就是保护农田可用水的理念。

减少粮食增产所带来的耗水量增加,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效率型真实节水”。

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质量提升,水在其中起着核心作用。我国近几十年来高度重视节水农业发展,从科学研究到生产实践都投入很大力量。但是,目前国内学术和决策界、实际生产者以及社会公众,对于农田节水、耗水、真实节水等基本概念还存在认识模糊和分歧,在我国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进程中有必要进行分析和澄清。

首先,要牢固树立“土地利用决策就是水资源利用决策”的概念,建立“保护好耕地就是保护好农田可用水资源”的理念。土地利用变化会直接改变局部和区域水循环,而耕地是接受并吸纳作物生产用水的重要载体。耕地的吸水保水能力取决于耕地土壤及其环境条件的综合属性。例如,不适宜的耕地利用方式所导致的土壤有机质下降和表土侵蚀会对土壤入渗能力和总孔隙度有负面效应,对局部和区域水循环、作物的土地和水分生产力、碳循环都会产生消极影响。而耕地土壤的养分耗竭是造成作物减产、水分生产力低下以及面源污染和地下水污染的重要原因。因此,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耕地质量,就会加强耕地吸纳和利用可用水资源(降水和灌溉水)的能力。

其次,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核心在提升耕地质量,是决定进入农田的降水和灌溉水能否“下得去、存得住、用得上”的关键。在高标准农田定义中,关键要素是“土地平整、耕层深厚和土壤肥沃”,这是保证作物高产的水肥需求的根本。“土地平整”保证了进入农田的降水和灌溉水尽量向下入渗到耕层,少产生地表径流损失,即“下得去”;“耕层深厚”则保证入渗到土壤中的降水和灌溉水能够有效地储存在厚度为2米左右的耕层,即“存得住”;“土壤肥沃,灌排设施完善”是保证作物在水肥协同增效作用下,最大程度利用耕层中保蓄的水分养分用于生长发育,即“用得上”。

再其次,提升耕地质量是实现“真实节水”的必由之路。传统上农业节水评价的误区在于只重视水分在农田和渠系的局部,而忽视其在灌区和流域全局中的运动和转化。最近20年来,在全球农业用水创新的核心理念和实践中,节水评价的重点已经从单一评价“输水效率”,转移到综合评价“输水效率”和“耗水效率”,使评价结果避免了所谓的“纸上节水”而实现“真实节水量”。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新形势下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粮食生产对耗水的需求是刚性的、不可减少的,粮食增产必然带来耗水和用水量的增加,而农业节水的最终目标是要“减少粮食增产所带来的耗水量的增加”,实现“效率型真实节水”。因此,在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提升耕地质量进程中,要实现进入农田的降水和灌溉水真正能够“下得去、存得住、用得上”,才是真正实现了“真实节水”。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国土资源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