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曾海军:教育信息化促进农村转型与精准扶贫

[ 作者:曾海军: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4-05 录入:吴玲香 ]

世界上大部分贫困人口分布在农村,我国也还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我国政府已提出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信息化在促进农村教育和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促进农村发展与转型,从而实现对农村人口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需求侧拉动与供给侧推动

与全球趋势相同,我国的农村人口总数和占比也逐年下降。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农村人口、农村就业人口和农民工群体巨大,教育承担着提升这些人的素质和技能开发的重要使命。从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侧来说,涉及本地农民和农民工如何在农村留得住、用得上;外出农民工如何提升技能、提高收入;随之而来的还有农村儿童,特别是寄宿儿童、留守儿童、随迁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而且,随着信息技术在农业种、养殖生产经营、涉农企业和非农经济领域、农村社会服务事业、农村行政管理中的应用,必然需要大量的扎根农村或服务农村的信息化专门人才。从供给侧来说,农村教育信息化工程要让不容易获得优质教育资源、或难于接受学校教育的处境不利群体,都能够享受高质量的教育,从而惠及更广泛的人群。

重点支持西部和农村校

囿于多种因素,如比较落后甚至贫困的经济条件、工学矛盾和时间成本、较大的投入和还不明显的实际效果,农民和农民工接受信息化培训和技能开发的动机和需求并没有那么强烈;农村社区和学校教育系统基数庞大、现状复杂,面向农村师生、农民和农民工开展大规模和个性化教育与培训的基础条件并不具备,或者成本太高。面对这些挑战,中央和地方政府、学校和师生,以及企业家、专家等,都将应用作为推动教育信息化的主线,实事求是地关照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差异,重点对西部和农村学校进行了支持。

例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三通两平台将优质资源送到广大农村地区,让亿万农村学生能够与城市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牵头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累计招生50多万人,为农村培养了一批用得上、留得住的新型农民大学生。清华大学牵头实施的远程教育扶贫项目,使清华课堂走进边远贫困乡村。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远程教育面向油区矿区,为能源行业培养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紧缺应用型人才。

近期,《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求学圆梦行动实施方案》出台,落实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完成2100万人次以上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任务,提升农民工学历层次、技术技能及文化素质,畅通其发展上升通道,更好地服务脱贫攻坚

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路径

从硬件设备到智慧校园。农村教育信息化不能局限于建设校园网、多媒体网络教室和配置计算机、平板电脑,还要从智慧教育的角度建设智慧校园,形成智慧学习环境,特别是更适合农村地区的移动学习和服务环境。在有限的经费条件下,不强求都建设成实体的硬件环境,基于软件系统支持和环境亦可实现虚拟现实智慧教室。

从资源建设到整合共享。整合资源先从整合资源中心开始,打破现有条块分割、垂直分级的资源建设和管理模式。将资源的选择权和经费使用权直接交给学校和师生用户,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或资源超市,尤其是更适合农村师生、农民和农民工的特色资源,从而实现用户主动生产、传播、交易和应用数字资源。

从课堂学习到移动学习。信息化教学应用的主阵地是课堂,考虑时间成本和付费意愿,也要关注课堂外教育、创客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移动学习和混合式学习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思维和行动都要发生改变,从时间和技术上解放和服务师生。

从远程教师培训到专业发展。专业化发展体系和支持服务体系应该贯穿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包括建设教师教育慕课。同样,还不能忽略教师教育机构的能力建设,校本培训和研修、教师教育机构形成的网络联盟组织、教师自发组织的网上社区、企业参与建设的教师继续教育平台也要发挥更实际的作用。

从电子政务到公共服务。信息化管理能够提高效率,还要求提高服务水平,从公共服务的视角实现大数据+大平台+大应用。建设好教育大数据中心,重点要做好教育数据采集、统计、分析和预测工作,让用户主动参与其中,与具体业务结合,并避免产生数据负担。

在教育信息化全球行动中,我国应与各国、各国际组织等共同合作推进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进而实现农村发展与转型,如提出政策框架和全球倡议,开展高层政策对话,培养国际化人才,支持和参与全球行动,加强全球网络联系,开展国际比较研究,开放和共享教育信息资源等。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的项目专家)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教育报》201641日第8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