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李喜明:人口红利消失下的中国农业面临严峻挑战

[ 作者:李喜明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3-18 录入:12 ]

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人口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人口年龄结构优势导致的高劳动参与率——即总人口中劳动力人口比重较大——对一国经济增长的积极效应。人口红利期是指当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儿抚养比例下降、总人口中适龄劳动人口比重上升,而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形成的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时期。这一时期人口正值年龄结构较合理、适龄劳动人口比重较大,且农业劳动力大量剩余并有进一步转移的潜力的阶段,大量廉价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可为经济增长提供大量机会成本为零的劳动力要素投入。正是这种“人口红利”效应带来的促进经济增长的效应就是过去近30年经济高速增长。

图表1 1982-2014年中国总人口及自然增长率

独家|| 人口红利消失下的中国农业面临严峻挑战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表2 1982-2014年人口抚养比的变化

独家|| 人口红利消失下的中国农业面临严峻挑战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计划生育下的中国人口红利效应,严格执行的结果,是强化了人口红利效应期的经济快速增长,但是也缩短了人口红利的周期,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下降,人口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快速增长,而实际劳动人口增长大幅放缓至停滞下降,使得老年人口抚养比快速提高。

蔡昉等多位经济学者认为我国人口红利在2013年左右结束,从实际GDP运行来看,从2010年来,实际GDP增速不断下调,到2015年(不考虑1989和1990年),实际GDP的增速降至7%左右,几乎为近30年来的最低值。

图表3 1982-2015年实际GDP增长率

独家|| 人口红利消失下的中国农业面临严峻挑战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5为预测值

从地缘区域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等东亚国家开始进入人口转变阶段。到20 世纪 90 年代,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等东亚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迅速增长,创造了“东亚奇迹”。布鲁姆(Bloom)等人研究发现,东亚经济奇迹约1 /3 是由人口红利所贡献的,如果将东亚奇迹定义为超过潜在经济增长部分,那么人口红利的贡献达到50%。

由于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当东亚奇迹国家起步早,20世纪90年代左右,这些国家逐渐进入人口红利末期时,中国的人口红利优势得以强化,中国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而到2000年以后,特别是2007年以来,中国人口红利优势逐渐减弱,劳工成本的快速上涨使得劳动密集型产业快速向越南、缅甸等国家转移。世界银行《2015年全球监测报告》指出,从现在起到2050年,15-64岁人口对全球增长的贡献最大的区域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其次是南亚地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将占据全球新增适龄劳动人口总数的半数以上。

图表4 15-64岁人口对全球增长的贡献(%)

独家|| 人口红利消失下的中国农业面临严峻挑战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我国经济在 2004-2010 年期间完成了对刘易斯转折点(劳动力从过剩到短缺的转折点)的跨越。一国经济跨越刘易斯转折点之后,资本和劳动力的相对稀缺性关系就会发生根本变化,一个重要表现是资本替代劳动的现象越来越多。在劳动力相对富余的农业,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近年来农业生产的资源禀赋结构也发生了改变,传统农业生产中以劳动替代资本的组织方式逐步为资本替代劳动所取代,并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图表5 2010-2014年中国农民工增速

独家|| 人口红利消失下的中国农业面临严峻挑战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395万人,比上年增加501万人,增长1.9%,增速持续回落。

在张蕊等(2011)所做的关于全国各区域农业劳动使用效率的结果表明,有着丰富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地区和传统农业大省,如河南,四川、山东、安徽、江苏等,提供的劳动力资源更多,在“人口红利 ”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同时 ,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地区的劳动力利用率增长也最为快速,几近翻番,“人口红利”消耗殆尽。

图表6 2008-2014年农民工月工资收入及增长率

独家|| 人口红利消失下的中国农业面临严峻挑战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而农民工的工资水平的快速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2008年的1340元/月,到2014年翻了一倍多,至2864元/月。从主要劳动力输入区域的劳动劳工日价的数据来看,平均劳动工日价至少翻了3倍以上。

图表7 2006-2014年主要劳动力输入区域劳动工日价 单位:元/天

区域

2006年

2010年

2014年

北京

29.5

60

90

上海

29.9

62.3

105

广东

24

55.8

80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农产品成本收益年鉴

中国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尤其是2010-2013年,劳动力成本的增速都在20%以上,2012年部分甚至超过30%,劳动成本在总成本的比重也出现一定程度提高,其中2014棉花生产中的劳动成本所占份额最高,为62%,而2000年这一值为48%。其次甘蔗为60%,提高了22个百分点,苹果为59%,提高了20个百分点,油料作物为55%(主要是油菜籽及花生的劳动成本较大),提高了13个百分点,玉米为45%,提高了7个百分点,散养生猪为27%,提高了6个百分点,。

图表8 2000年VS2014年中国代表性农产品劳动力成本及比重

独家|| 人口红利消失下的中国农业面临严峻挑战

数据来源:农产品收益统计年鉴 单位:元/头、元/亩

而美国从2000年到2014年,玉米、生猪和大豆的劳动力绝对成本有所下降,而总的生产成本仍在增加,玉米每英亩使用的劳动成本从2000年的35.57美元下降至2014年的27.91美元,所占比重从14.42%大幅下降至4.05%;小麦的劳动成本小幅增加,但是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10.38%下降至6.26%;生猪(含所有养殖阶段)养殖中劳动成本从7.28美元/英担下降至5.15美元/英担,所占份额从23.36%下降至5.06%,大豆劳动力成本从21.52美元/英亩下降至20.78美元/英亩,所占份额从8.47%下降至4.35%。

图表9 2000年VS2014年美国主要农产品劳动力成本及比重

独家|| 人口红利消失下的中国农业面临严峻挑战

数据来源:美国农业部 单位:美元/英担、美元/英亩

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涨,使得农业生产中劳动成本所占的比重快速提高,机械化水平低的农作物品种及中小养殖户及企业被快速替代及淘汰,使得我国农业的规模化水平和农业生产的效率快速提高。同时由于务农的机会成本大涨,造成了部分农村土地的大量闲置。高劳动力成本下的中国农业,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布瑞克农业数据 头条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