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新农业 新农村一体化体制 创新主粮产业“三农”协调发展路径
“三农”发展问题仍然是今年两会聚焦的热点,首先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各省和湖南省代表团的会议上,都发表了对推进“三农”工作的明确指导意见,众多代表和委员也都站在不同角度对“三农”发展提出了多项建议和讨论。
纵观各方讨论,特别是各农业大省的讨论,实际上有这样一个极其需要再讨论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将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三农”发展的宏观指导意见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省代表团的讲话精神学习领会后,进行具体实施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的可靠落实实施上来。那这样的讨论,是不是应当建立在如何分析目前“三农”发展缓慢、问题交织的情况下如何可以有效化解多重矛盾?如何能可靠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如何能更好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如何能更能有效落实生态环保国策等关键核心问题如何解决的讨论轨道上来。
更明白点说,在中央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总体战略规划后,我们最应当做的是讨论发展路径,讨论战略怎么能可靠落地,而不是都去重复说供给侧改革等等,事实上中央高层也希望看到各地能够在宏观政策下探索出适合各地情况的能可靠落地发展路径。
创联新农业智库依据目前国情、农情和民情,创造性的提出了“新企农人”理论及主粮农业实现“三农”协调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农牧城建一体化综合经营大型企业集群”体制突破性创新的发展路径体系设计,于“十三五”开局之年,献策政府,献策社会:
一、理念落地的关键是体制创新
“十二五”期间主粮农业发展缓慢,主粮农村持续凋敝的现实,都证明必须对现有农业经营的种田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的主粮种植体制进行反思和变革,从更高的宏观战略视野,站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视角,剖析现行农粮种植体制的问题,在创新体制上更进一步解放思想,更进一步更新观念,探寻出更符合主粮产业单品种大面积种植情况下的种植经营主体的体制创新。同时,以更具美学价值、更具增值价值、更符合未来城市中产阶层下乡置业选择的新农村建设理念去讨论和分析,进一步探寻出可以真正提高农民财产性收益和吸引中产阶层下乡置业,创造内需拉动,实现多边价值创造的大美乡镇建设的体制创新。
落实五中全会的五大理念、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发展的最新讲话精神、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的宏观规划,都需要我们在发展路径上的创新,而这个路径创新必须具备可操作、可实现性,可以展现出的繁荣,具有“抓手”效应。
二、“新农业+新农村”一体化集团体制,是主粮农业目前国情下可以有效实现“三农”协调发展的突破性体制创新最优选择
(一)把农粮科学种植和乡镇大美建设进行体制捆绑的一体化经营,才可以真正通过体制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的同步协调发展
谋划可操作、可实现并具有“抓手”效应的发展路径,事实上需要在顶层设计上完成重大战略发展理论的突破。党中央确定的五大创新发展理念已经给了我们打破常规的理论指引,按照五大理念分析我们现在主粮农业的主要经济体制,就会发现这个体制不突破,就无法承载“加快”的国策,无法实现“共富”的国策,也难以落实“减施化肥”的面源污染生态治理国策,更难以实现乡村政治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和谐繁荣。
远的不说,在合作社法实施的这九年,主粮农业和农村,并没有展现出可持续和未来的可展望,除了粮食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持续增产外,农村在加速凋敝,按照“十一五”和“十二五”的体制路径再走十年,会是怎样?事实上,是拿不出有说服力的和谐繁荣的新农业和新农村的发展远景来的。
更何况,今日的国情是整个国民经济由过去十年的超高速转为新常态的低迷调整期,如果已经被事实证明不具备可持续性、又难以有更好的十年发展展望的主粮农业种植体制,再不进行突破和创新,再推着干,那等于我们就没有领会五大发展理念的精髓。
如果我们继续沿着“十二五”的路走下去,继续目前的主粮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老路,那么可以预见的是十年后的农村两级分化更严重,文化和社会生态更糟糕,面源污染治理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也根本难以可靠落实,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可能以金刚变形的姿态呈现。
(二)“新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大美化”的一体化体制创新,可以有效汇聚资源,可以实现多边价值创造,可能成为新常态下中国新经济的支柱产业
一体化综合经营的“农牧城建一体化大型企业集团”体制创新,可以真正创造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农业+新农村”协同发展模式,可以真正创造出资源汇聚发展农业,资源创造发展农村,才可能创造出新农业和新农村的伟大变革,因为这个体制具备人才、信息、资本、文化、模式等多重生产力要素的积聚和承载力,具备多向价值创造的可能,具备资本创造潜力,只有这样的体制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农村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和自然生态的和谐繁荣。
(三)一体化“新农业+新农村”发展模式的“农牧城建大型农业集群”体制,有希望打造出一大批巨头级的跨国农业企业集群,实现主粮农业內富农民,外强国家的发展目标,才可能更可靠提高中国粮食产业在世界市场上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在这样的发展过程当中,也必定会培育出农工商跨界企业家队伍,缔造一大批从“资源农业”向“资本农业”跨越的“新农业+新农村”上市农业企业集团,带领农民实现体制性持续富裕,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作者简介:孙北国,创联新农业智库创始人、首席研究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创联新农业智库 头条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