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重资源及要素与农民土地进行突破性体制融合,创造资源汇聚、价值叠加效应,成为国家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抓手
中国农业现代化创新农业经营主体是关键的关键,农业现代化不能成为农民自己的现代化,农民群体自身难以承担起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使命,不能把农民群体作为发展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和生力军;组织化是农业现代化实现创新发展的最关键要素;需要多项要素实现多重融合。
在现有国情条件下。“加大创新改革力度,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不能停留在战略思想层面,而应当在战术执行的顶层设计路线图中找到抓手。政策再好,没有组织化落实,都是空话。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学不了欧州和美国,也学不了日本和南韩,中国农业现代化必须是突破创新,更不能直接照搬国外家庭农场的经验。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起步于后工业化时代。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刚刚起步,就面临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
由大企业家及大型工商企业领衔创建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广泛应用前沿生态科技成果的大型农粮种植集团策略与执行体系,是新常态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发展路径,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突破性体制创新。将人才、文化、组织、资本、信息、科技、模式、体制等资源和要素与农民、土地资源深度融合,可实现多重资源汇聚。
同时,还能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提高粮食品质、加快以人为本的城乡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稳定保障农民持续性收益等协调解决“三农”问题形成有效落地的抓手,创造价值叠加效应。为工业反哺农业建立落地执行载体,推动主粮种植产业发展方式和发展路径突破性创新。
2、催生内生经济增长动力,创造20万亿级价值投资双向多赢新引擎,有效拉动内需,减缓经济下行压力
未来十年,按照“新企农人”战略发展理论及顶层设计的深刻洞察,中国将再创造一个20万亿级以上的、由政府和民间多元投资形成的新农业价值投资协同生态圈,价值远大于前十年基础设施投资产生的投资拉动效应,这不仅可以大幅度加快国家农业现代化进程、更为经济下行复苏提供巨大的投资与创造并举的双向及多向叠加发展机会。
由政府和民间多元投资形成的新农业价值投资协同生态圈,价值远大于前十年基础设施投资产生的投资拉动效应。这不仅可以大幅度加快国家农业现代化进程、更为经济下行复苏提供巨大的投资与创造并举的双向及多向叠加发展机会。
3、助推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有效拉动房地产及相关行业,促进农民就业和城里人下乡的双向流动
以资源汇聚、价值叠加的显著成效拉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工商业和房地产业提供新经济增长点,为信息化和工业现代化、创造内生经济循环的双向和多项价值投资,在推动农粮产业生产方式转型发展的同时减缓国家经济下行压力,创造价值的新经济投资增长点,对推动整个国民经济调结构、转方式;推动创新驱动、体制机制度改革都将产生巨大影响。
占据国民经济相当比重的、处极度经济低迷状态的房地产及相关行业的内部组织结构、产业模式、运营理念、管理风格及资源要素特别适合直接转型进入农粮产业,更可能通过投资粮食种植、创建农业种植集团进行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双重多边建设,这可以体现多重价值和创造多边综合效应,完全有可能在整个中国的广大乡镇再创十年辉煌。
4、打造大型农业企业集群,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话语权、竞价权
作为粮食消费大国,我国已成为粮食进口大国,但没有建立起与之相应的国际竞争力和竞价权。全球四大粮商美国阿丹米、邦吉、嘉吉和法国路易达孚,控制着世界谷物交易市场80%的份额的国际背景下。要掌握粮食贸易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就要在全国各主粮产区形成几百个集约土地百万至千万亩的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农粮航母企业集群。
中国的16亿亩主粮种植土地面积中应当规划出8—10亿亩进行大型农粮企业集团的创建,加上良好政策支持及市场化历炼,就将有可能催生造就出一批雄踞全球的、具有充分话语权及掌控能力的巨头级的跨国农业企业集团。其集群效应将极大提高中国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地位。
跨国农业企业集团积极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要提高话语权。走出去不是走出去做农民,而是走出去做国际粮商,开展粮食仓储、物流、加工、贸易等方面的国际合作,进行全球化布局,在与国际大粮商的同台竞争中不断提升竞争能力。走出去参与国际农产品期货市场,增加国际农产品定价权和话语权。
5、推动中国农粮产业完成从资源农业向产业农业再向资本农业的跨越,将创造百万亿市值的超级农业资本版块
未来十年,按照“新企农人”战略发展理论及顶层设计的深刻洞察,中国这个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一的粮食消费大国,也将因为一大批农业集团走进资本市场,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而极有可能创造出资本市场前所未有的百万亿市值的超级农业资本版块。农业集团通过资本市场重组、并购盘活农村巨额集体资产,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通过在资本市场上的运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个环节之间建立起相互持股、参股、控股关系,形成以资本为纽带的利益关联机制,让农民以股东的身份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去。极有可能会有超过1.5亿户农民成为农业上市公司的农民股东。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联结在一起,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利益共同体。通过这个途径,使第二、第三产业的利润向农业产业转移,使农民真正分享到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利润。
6、推动农村优良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的再繁荣
“新企农人”战略发展体系及产业化实施路线图更重要协同价值还在于:因为一大批有国家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科学家、管理团队及各行各业的精英人群及众多的有文化的年轻人走向了农村,因为在中国农村形成了浩瀚的先进生产力要素的资源汇聚,在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必然向农村形成相当程度的正能量的扩散和先进文明及优良价值观的渗透,也必将深刻变革粮食主产区这一中国最底层广大农村的政治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对推动扶贫开发、对改变农村社会综合治理结构、保障民生等基本国策的有效落地实施都将产生价值影响。同时,将以资源汇聚、价值叠加的显著成效直接拉动美丽乡村新型城镇化建设。
7、以更前沿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建议在黑龙江等农业大省率先创建多元持股结构的、与农民建立了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的大型农业种植集团
新常态经济背景下的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绝对不仅仅是创业者的投资创业和新产品、新技术的挖掘创新,更重要的是文化、理念、价值观以及发展战略、发展模式的探求和创新!是必须要探求并找到对农业及主要传统产业进行结构改造和整合升级的牛鼻子!是必须要汇聚全党和全社会的哲学智慧,高水平的设计出即体现高端战略思想、又可执行、可操作、可以形成可靠抓手的、中央宏观政策导向下的关键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发展路线图。
黑龙江的情况和南方省份不同,对于这样一个以2亿亩大面积连片土地、基本以种植水稻、玉米、大豆、小麦等主要作物的粮食生产大省,大集团大面积种地,不但应当获批,甚至应能得到超常的支持。这样的中型和大型农粮产业集团的宏观调控能力、人才积聚能力,资金筹措能力、品牌建设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是“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无法相比的,可以较快和较高水平的体现出战略农业、科技农业和规模农业的现代大农业经营气概和经营水平。
8、以组织化落实控制“面源污染”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业种植集团,创新体制机制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种植、轮种、休耕制度,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新型治理体系。形成的良法、良种、良机、良艺、良肥、良药综合配套的高效生态农业种植集成技术创新体系。根本上转变农业作业方式,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创新农粮产业科技支撑方式,以全新商业模式的“科技产业化”代替现在普遍存在的“科技产品化”农业科技推广模式——针对诸多项生态农业技术集成及自主知识产权的生态解毒降残留技术均需要通过叶面喷雾的方式实施的情况,改变当前普遍的农资代理销售、农民粗放配比操作不精细喷施的现实情况,组建联盟体制的叶面喷雾专业化合作社,实施专业团队依托核心技术进行的科技作业。即实现核心技术和技术产品的封闭运营,又通过精细化组织和施工技术管理达到相对理想的操作水平,以保障高产高效目标的实现。
9、为了保障“新企农人”发展模式顶层设计顺利实施,建议政府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
大集团大面积种地在符合“农地农用”、“农地农民用”这两个政策的同时,也需要国家新的相关法律法规来保障农民的利益,及保障“新企农人”发展模式顶层设计顺利实施。因此,建议政府前期先以“农业企业集团种植规范或暂行办法”的形式出台相关政策,待试点后出台“农业企业集团种植法”相关法律。
企业家阶层下乡种粮的顶层设计突破性创新必须以法治思维全面推进。
作者简介:孙北国,创联新农业智库创始人、首席研究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创联新农业智库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