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樊志民:特色与传统农业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 作者:樊志民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2-23 录入:12 ]

各位领导、专家:

2015中国后稷论坛暨特色农产品博览会,体现了对历史的尊崇、对特色的凸显,倍感亲切。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归纳的一句话:工业与城市文化是全球趋同性文化,农业与农村文化是民族差异性文化,名优农林牧产品是地域特色性文化。中国哲学讲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特色与多样性发展始终是中国农业的生命力所在。后稷与特色农产品都和我的学科与专业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我愿意把自己的一些观点与认识拿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中国传统农业科技与文化作为活态的物质文化遗产,虽烈至今仍在中国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我们一般会把它看作是落后与过时的东西。就在我们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一些发达国家却提出“向中国传统农业学习”的命题,这很令我们意外。这是发思古之幽情吗?理应不是。他们应该是感受到了现代农业的某些缺失,而体悟到了传统农业的某些价值。那么中国农业何以能数千年可持续发展,中国传统农业具有那些优良传统、价值与意义?我们中国人有责任、有权利予以解答。

一硕果仅存的原生文明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过,中华文明或是世界上仅存的原生文明之一。我们的历史研究证明,在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出现重大的逆转与破坏或有赖于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中国是世界三大农业起源中心之一,但是客观地说,旧大陆的环地中海中心农业文明的起始与发展水平在某些方面是要超过我们的;而新大陆的美洲中心在农作物种质资源方面也要比我们相对丰富一些。不过环地中海中心的断续性发展与美洲中心的呈滞后性发展,在另一方面彰显了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或是我们能三足鼎立而有其一的根本原因。

二尊天重农的理性感悟

有人讲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星时代”,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大突破期。在轴星时代,每个文明都出现过无与伦比的精神导师,他们的思想与理论指导和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类型,并由古及今规范和影响着不同族群的社会与文化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古代西方与印度的思想家致力于哲学与宗教的探讨时,中国的先哲们却把较多的精力放在了对农业问题的关注上。先秦诸子学说受农耕母体文化之滋养,都不同程度地重视或强调农业。《尚书·洪范》篇首阐“食为政首”、《禹贡》篇提出“任土作贡”、周祖后稷“相地之宜”,这使得我们中国的农业在其初始阶段就有了一套比较理性实用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这些观念与理论,在我们目前所见最早的四篇农业论文中得到进一步的凝练与升华。《吕氏春秋》分别以《上农》、《任地》、《辩土》、《审时》为题,申论农业生产中的四大基本问题。上农讲的是要崇尚、重视农业,解决的是思想认识问题;任地讲的是追求优质高产,实现效益最大化;辩土讲的是农业的地宜问题;审时讲的是农业的时宜问题。这些思想后来被《齐民要术》概括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审时》篇提出的“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的三才理论,对农业生产中天、地、人的关系进行了科学、准确的定位,由此形成了有别于西方农业的中国传统农业科技体系。由于不把人和自然看作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所以我们在农业发展进程中没有犯颠覆性错误。千百年过去了,但是这些农业生产的基本指导思想与理论原则历久引新、永不过时。

三天佑中华的自然禀赋

纵观世界文明古国,古埃及的尼罗河、古巴比伦的两河流域以及古印度的印度河、恒河流域皆呈南北走向,唯有有中国的黄河与长江、欧洲的多瑙河流域东西走向。有趣的是,前者的文明皆呈断续性发展而后者的文明皆属持续性发展。南北向的河流垂直于纬度,具有不同农业类型的沿纬度更替特征,有利于流域异质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但容易产生不同农业生产类型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东西向河流平行于纬度,具有同一农业类型的沿纬度延伸特征,有利于流域同质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形成相对稳定的生产结构与社会秩序。

中国农业沿河流走向依纬度形成北方草原、中原旱作与江南稻作三大类型区,并且做到了每一类型涵盖地域范围的最大化,这是天佑中华的自然禀赋。这三大农业类型结构、功能、优势互补,奠定了中华文明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黄河流域厚重的农耕文明与长江流域富庶的农渔文明,奠定了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与精神内涵。这两个农业体系具有强大的结构与功能互补性,抵御灾异与耐受冲击的能力也进一步强化。历史时期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虽然是政治与军事上的征服者而出现,但大多以文化与产业上的被征服者而融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

四保障有力的制度文化

中国由农业社会跨入文明时代,以血缘群体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农业社会衍生出了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形成了有别于西方功利文化的中华礼乐文明。三代的井田、分封与宗法制度,建立了农业社会的秩序与道德的约束与规范机制;春秋战国诸子学说,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思想理论基础;秦汉中央集权与郡县制度,确立了中华文明的体制与组织保障;隋唐科举制度,保障了中华文明的人才与学术需求。

五功能互补的文明类型

中国农业由北向南,依次包含北方草原、中原旱作与江南稻作三大农业类型区。北方草原文明带给了中华民族遒劲的风貌与开放的胸襟、中原农耕文明奠定了中华民族质朴的性情与厚重的底蕴、江南农渔文明赋予中华民族悠雅的气质与诗书的情怀。三大农业类型结构、功能、优势互补,奠定了中华文明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六中国特色的农学体系

在悠久的农业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农为本的产业结构;食为政首的重农思想;礼乐规范的约束机制;休戚与共的群体观念;家国同构的宗法范式;循序行事的月令图式;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和谐观念;吾以观复的圜道理论;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有机农业的优良传统;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独具特色的丝茶文化;科学合理的饮食结构。中国农业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基本内涵,既是独具特色的理论与技术体系,也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思想文化观念与精神价值取向。

七开放互利的交流系统

中国农业具有一个开放的沟通与交流系统。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界最大的研究成果之一,就是我们确定了水稻的本土起源并向世界的传播。我们中华民族通过“稻米之路”把水稻这样一种目前居于世界粮食第一位的高产作物奉献给了全人类;历史时期的丝绸之路,有北方草原、西北沙漠、西南印度、东南海上诸通道,输出了丝绸茶叶,引种了佳种美利;明清以来的海交之路引进了高产经济作物,奠定了近现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结构,适应了人口的增长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东西方农业文明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也促进了东西方农业科技与文化的相互借鉴与更新完善

八中体西用的路径选择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近现代社会自然科学的兴起与传入,中国经过长期的争论、徘徊与斟酌,选择了中体西用的近代化发展路径,没有犯替代性(印度)的错误。由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发展到今天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或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社会经济与中国的政治家、思想家逐渐接受了进化论、富国策以及近现代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模式。西学东渐,具有改造农业文明之功、强骨健筋之效。增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与交往的能力,促进了中华农业文明的历史转型与进步。

九值得思索的未来发展

现代农业给我们带来的高产、丰收与现代化是勿庸置疑的,但是在最早推进近现代农业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始重提家庭小农规模与遵从农业的自然再生产特点问题。他们反对把工业生产的方法套用到农业上,大规模集约化养殖动物、大规模单一作物种植、利用人工设施进行反季节种养等。大规模集约养殖,建立了许多动物“集中营”;大规模单一种植,带来了作物种质资源的消亡;人工设施农业,把田园变成了车间。最关键的是,由现代工业化农业所带来的能源与资源的耗费,土壤、水源、空气的污染,化肥、农药的超标,食品安全性的降低等,已经成为我们需要着力应对的紧迫问题。这难道就是我们当初的追求目标吗?这样的农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很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不可能重回以前,但是我们也没有理由摒弃千百年来形成的优良农业传统。继承优良传统、发挥现代优势,这或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基本走向。

作者简介:樊志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馆长,兼任国家社科基金历史组评审专家、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等职。长期潜心于农史学术研究,率先倡行地区与断代农业史研究,并以西北地区农牧史与战国秦汉断代研究确立了自己的特色领域与学术地位。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上郡农夫新浪博客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