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张颖:由乡到城的转变

[ 作者:张颖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2-05 录入:王惠敏 ]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间,紧紧围绕“人”这一核心,新型城镇化突破了以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为主的格局,进入以提高质量和内涵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

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城镇常住人口达到了7.7亿。“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3个百分点,城镇化正处于快速推进当中。

新型城镇化在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了由“乡”到“城”的转变,城镇环境变得更宜居,乡村变得更美丽,群众生活更加和谐。

农业人口市民化有序推进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召开,以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出台,让“人的城镇化”含义被多次强调——打破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身份的差异,加快从农民到市民的群体角色的转变。以此为核心,在几年时间里,我国城镇化的主要任务被放在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上。

政策的护航使得我国城镇化不仅有了量的扩大,也实现了质的提升。截至2015年3月,28个省份实现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截至去年9月,全国共有24个省份出台户籍制度改革方案,部分地区降低落户门槛。

围绕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2015年,国家重点实施了“一融双新”工程,在农民工融入城镇、新生中小城市培育、新型城市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年底,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名单落地,多个城镇将重点试点农民工市民化。

户籍改革使进城农民生活质量有了保障,反促了农民进城步伐的进一步加快。2011年末,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率突破50%,2014年进一步提高到54.77%,2011-2014年城镇人口每年增加近2000万人,不仅为城市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还带动了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

城镇化管理机制建设加强

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需要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最大程度的考虑群众利益。对百姓而言,住房的事是和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一件大事。

5年间,大规模棚改被启动,财税、金融等优惠全面支持,包括筹集资金、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在内的新模式在探索推行,棚改的步伐不断加快,规模也在增加。自2010年到2014年底,累计改造棚户区约2100万户,截至2015年10月底,全国总计完成580万套的城镇棚户区改造,提前完成年度全年目标任务。保障性安居工程极大惠及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城镇弱势群体。

5年间,“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规划被深入落实。在城镇化率普遍偏低的西南地区,城镇化的推进取得了亮眼成绩。如贵州省2011年城镇化率仅为35%,如今实现了42%的突破,城镇化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

5年间,城镇化布局与形态不断优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3大城市群继续发挥引领作用,成渝、长江中游等中西部城市群加快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条件明显改善,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就业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城镇化的发展空间变大。在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中西部重点开发区域,若干新的城市群在成长,越来越有条件、能力吸纳约1亿人就地城镇化。

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为指导,5年间,城镇建设用地效率不断提高,城镇化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城市、小城镇各具特色。

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十二五”期间,我国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切实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之间经济社会交融不断加强。

5年间,农民工同工同酬得到保障,农民公平分享着土地增值收益,农业保险制度不断完善。社会资本也逐渐投向农村建设,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

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城乡标准不一致的政策得到改革,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越来越多的地区养老、低保等社保政策实现了城乡一致,养老、医疗、工伤等五大社会保险实现全覆盖……

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并融入城市以及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促进了农民减贫增收。“十二五”期间,全国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幅达到13.1%,农民工月平均收入由2010年的1690元增加到2015年的3072元,年均增长12.7%,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在“十二五”城镇化建设期间,我国城镇化的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城市群的载体功能日益显著,城市经济实力、社会事业、创新创业等领域的水平均不断提升。在收官之年,户籍制度改革内容之一的“居住证”制度,在多地进入政策落实阶段,这项里程碑式的改革,将进一步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县域经济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