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黄祖辉:中国三农发展五大关键词

[ 作者:黄祖辉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2-03 录入:王惠敏 ]

农业+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如今大家都讲互联网+,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物流、互联网+农业,而实际上,农业发展也需要农业+,如农业+旅游、农业+文化、农业+休闲、农业+互联网等。未来整个农业的发展仅靠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这也是农业未来转型发展的方向。

农业与加工业、服务业等产业进行融合,才能更具竞争力;农业加上互联网,才能更具活力;农业必须跳出传统种植业、养殖业的范畴,农业必须向他的关联领域延伸与拓展,才能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未来农业的发展将是接二连三、多功能的,“农业+”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关键词。

2  农业供给侧改革

当前,国际市场很不景气,国际贸易摩擦加大,导致中国传统出口导向产业面临困境,而国内需求不足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致使我国经济增速下滑、产品过剩和产能过剩同时并存。在这样的背景下,供给侧的改革问题被提到了重要地位。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重点是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这表明我国的农业供给已明显不适应市场需求和竞争的要求。就粮食而言,这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目前是产量增加、库存增加和进口增加并存,导致国内粮食生产呈现严重的产销不均衡。

值得关注的是,农业供给侧的改革,既要突出解决眼前的问题和矛盾,更要注重供给侧制度的改革,目的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供给制度与体系,这涉及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协调,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和行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以及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的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从本质上解决农业供给侧的问题。从这一意义上讲,供给侧改革将是农业乃至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

精准脱贫

精准脱贫是我国“十三五”脱贫攻坚的重要指向,是到2020年解决7000多万贫困人口问题的关键,精准脱贫的前提是精准识贫和精准扶贫,做不到这一点,就不可能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因为全面小康不是平均意义上的小康,而是要做的人人小康,户户小康,这就是精准脱贫的重要性和意义所在。毫无疑问,脱贫攻坚、精准脱贫,将是伴随着我国整个“十三五”过程的关键词。

综合改革

综合改革是中央2015年文件《国务院关于深化农业农村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中的关键词,它实际上不仅是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必须要做的事,而且也是整个国家进一步发展所必须完成的任务。综合改革是改革深化的要求,是改革发展阶段的必然,综合改革既体现改革的整体推进,更强调改革的综合配套。

目前,我国农业农村综合改革包含的内容很多,不仅涉及到农村集体经济制度的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农民住房制度和社保制度的改革,而且涉及乡村治理体系、产业组织制度、基层政府职能和城乡二元结构破解的改革等等。这些改革相互关联,必须城乡联动、区域联动和上下联动,也就是要综合配套。比如,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深化改革,就与城乡社保制度、农村集体经济制度的改革密切相关,没有后者的改革推进,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就难以成功。这三项改革必须同步推进,综合配套。因此,综合改革必定是未来“三农”发展,甚至于中国发展中的一个关键词。

市民化

李克强总理曾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到2020年要解决“三个一亿人”问题,其核心是农业转移人口或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目的是要让进城的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权益与服务,这是我国新型城市化的内在要求,是城乡发展一体化和解决“三农”问题不可或缺的任务。“市民化”不仅是“三农”发展的关键词,而且也是我国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关键词。

这一任务非常艰巨,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农民工的住房、子女上学以及医疗和养老保障等问题。要解决这一系列难题,我认为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要通过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益,增强其进城市民化的能力;二要通过城市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提高进城农民市民化水平;三是加快中小城市发展,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降低进城农民市民化成本。

作者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