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河北将撤并13387个村”引起的质疑与挑战
按:此文系转发一位在河北农村工作的朋友的文章。河北省现有5万个村庄,一下要撤并13387个,令人惊心动魄,这是怎样的折腾啊!
一、生态文明美丽乡村建设,与撤并村庄有必然联系吗?
生态文明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针对的是工业文明中对环境的破坏和对社会的忽视,本质是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忽视。所谓生态首先强调的就是多样性,如同生物多样性一样,社会和文化也是如此,越多元、越丰富,也就越稳定、越平衡,越可能持续。其次强调的是多样性之间的协调,也并不是简单的数量增加,甚至将新事物直接塞进来;物种是以本地物种为基础的,不能盲目引进,因为可能破坏本地原有其他物种的关系,打破平衡,当然不是不引进,而是在尊重、平等对话和把握全面信息中以主体的自愿选择为基础的,乡村的综合发展与治理也应如此。
乡村本来就不是一张白纸,有着几千年的自我运行法则和文化根基,不应是像制造产品一样随意照着模子刻制的。所谓“小城镇、中心村、园区”等设计有没有真正跳出工业思维模式?本质还是为了加快城镇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道路,到底选择的是哪个?
二、撤村、并村实际为了“移民并村”,群众参与在哪里?
乡村是世世代代和长期在那片土地上耕作的农民和生活的人的家园。河北省2013年统计有50201个行政村,此次撤村和并村的规模是前所未有的,仅此两项就占了近一半规模,涉及到至少一半的村民的意愿和参与问题!如何划定保留村、撤并村、中心村、历史文化名村、贫困村等,可能引起乡村内部的很大竞争和矛盾,这里面可能会增加腐败问题。根据以往逻辑,贫困村可能优先被撤,其次是人口较少的村,再次是交通不便的村,一方面是中心村接纳移入村民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撤并村如何愿意被撤的问题。此类事件前些年曾因土地流转和置换上楼而发展联村建房,后因推不下去而被叫停,推不下去的主要原因是不愿意离村、更不能离土。我们曾下乡路过一个“贫困村”,许多老人围在大院墙晒太阳,便问:这么个山沟里,缺水、缺路、买卖都不方便,娶媳妇都娶不到,为什么不搬出去?他们却说:我们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以前也这么过下来的。现在年轻人不出去怕抬不起头,祖上留下来的我们舍不得,出去了也不适应,地这么远就没法种了,死也要死在这里。而根据最新审计署的通报中央财政的棚户区改造资金,河北省未能启动,也即是城市刚需尚且推动困难,农村面临的拆迁撤并规划困难更大!
三、撤点并校因何而起,因何而“停”?移民并村、联村建房能走多远?
早在2005年山西吕梁山区采取过更系统的组合拳——撤点并校、移民并村、退耕还林。因为单一采取其中任何一项措施,都很难推动。因为撤点并校实行寄宿制,那么低龄儿童的家长就要来陪护,但是家长没有地方住,没有生计,小学生就不敢来,就会增加辍学率。因此政府就在学校附近的中心村镇建了大量的搬迁房,这种搬迁房类似于门面房,期望人口多了一些之后能做些买卖,有些收入;并为了农民不再长途跋涉回村管理土地农业,就退耕还林发补贴,的确有一部分家长搬到了镇上来,但仍然难以维持生计。因为离开土地的农民消费远远大于微薄的补贴,后来又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孩子离校后又返了回村,或者外出打工了。目前的举措,似乎还缺乏更多的“配套”政策来吸引村民参与,并且即便有了更“实惠”的眼前配套,能否做到“先乐业、后安居”?事实上,学校是村庄的一部分,撤并校的负面问题,只是撤并村问题的一角。撤并村引发的损失,可能是更系统的、更难修复的。撤并校的出发点和结局很尴尬,而大范围的撤并村能走多远?
四、要算综合发展的账,不能只算一方面的账
这一过程引发的经济、环境、社会和文化损失,无论对于国家还是村民,有些方面可以说是弯路,或能弥补;而有些方面,可能变为永久的遗憾。从经济上算,国家投入大量的类似于“农村棚户区综合改造”项目,即便不谈综合发展,单纯期待的经济增长是什么?又有多大和多久的增长空间?谁的收入增长?谁的消费增长?需要提醒的是,推进这一政策,实施者不能仅仅计算建房子的投入,也不能仅仅计算政府的投入,否则是不负责任的。对于农民来说,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没有解答:原有土地(宅基地、耕地和山地)如何处理?如何折算?
其中引发潜在的系统环境问题,是否已有有效对策?建房、修路本身是增加碳排放的过程,聚居相对于分散,易于产生集中污染问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可能发生重大改变,生产过剩、生活和消费成本增加问题,储存与运输问题,工业化农业问题等,不是这些问题不能解决,而是是否已有系统设计?
其中的社会问题,也即是人与人、人与“新村镇”的关系问题,对习惯于熟人社会网络的老年人来说,甚至是关键性的社会适应和幸福感问题。其中可能包括迁入的村庄治理影响力结构被打破、边缘化,会影响到公共事务的参与和决策、甚至基层选举等,尤其对于某些有“黑社会”背景的村庄来说,“外村人”可能首先成为“恐吓”和缺乏安全感的对象。另外,在公共的教育、水电、医疗卫生、环境治理等方面是否做好了足够的资源配套,原有的资源未必能满足增加了的人口规模需要,这也是社会资源分配不可忽视的问题。
文化问题,从熟人社会到半熟人、甚至陌生人社会,虽然没有云贵和藏区的民族问题,但植根乡土的内核文化也许在去乡村化的村镇中越发淡化,即便保留下来的更多是作为符号意义的特色和品牌,某种程度上这种被升级和政绩化的包装,已经脱离了文化本身对生活的引导,而变为一种仅供观赏的特色产品而已。特别是原有的村落、河流、民居、古树、宗祠等等物质和非物质的记忆,可能因为世代居民的离开,而被工业化农业的大潮冲洗,瞬间荡然无存;而成为新村镇的居民后,其生产生活方式可能会发生巨大变化,一些传统技艺和价值观念将不被承认或失去“用武之地”。某种程度上,对新环境和生活的适应,根本上是对文化和社会的适应。具体到每个个体就是被认可、被接纳、被尊重,自我认同、获得自尊和融入“社区共同体”的过程,外村人的原有不同多大程度上被照顾,还是被强制“统一”,能否朝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和社会观去移民并村?其实是充满担忧的,因为这项举措的一开始,似乎就充满了太多主观的价值判断。
五、担心加剧基层腐败、加剧基层矛盾、加剧底层发展的不平衡!
这项工程,是资源分配的新格局,也是基层利益分配的调整。在这种调整中,历史经验始终是“会哭的孩子喝上奶”,有机会的机会更多,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在发展主义支配下的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路径中,向下竞争在所难免;弱者得到的不是尊重,而是怜悯,甚至鄙视;干部和村民之间,可能离齐心协力更远,而是一种谈判关系。很多时候出现恶性循环:僧越来越多,粥自然就少,不补贴还好,一补贴,反而闹起矛盾来,村民的主人翁和责任感下降,政府意味着担当更多,并且未必能得到“感恩”。
其中关于加强中心村的中心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建设,意味着要加快对村小的淘汰。刚刚实行不久初见效果的加强对村小和薄弱学校投入的教育均衡发展,将被这一撤并“实事”而彻底颠覆!
附:河北将撤并13387个村
河北日报2015-12-09
网易河北讯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提升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结合我省实际,省委、省政府近日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到2020年,具备条件的农村基本建成美丽乡村。
12个专项行动
坚持规划先行、分类实施,高水平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大力实施民居改造、道路硬化、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等12个专项行动,努力做到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和生态美。
保留村就地改造
对13034个保留村一村一策,就地改造,保留乡村风情,突出民居特色,塑造“一县一特”“一乡一品”民居建筑风格。
撤并村有序整治
对13387个撤并村整合资源,有序整治,需搬迁的向小城镇、中心村、园区和景区附近转移,纳入城市规划的按新型城镇化改造建设。
中心村联村并建
对正在规划建设的169个中心村增减挂钩,联村并建,抓好规划编制、土地复垦、利益平衡等,实现农村社区、现代农业园区、乡村工业园区“三区”联动。
历史文化名村优先保护
对500多个历史文化名村优先保护、合理开发,将历史古迹与村庄环境融为一体,把古村落打造成旅游精品村。
贫困村同步小康
对7366个贫困村重点倾斜、精准帮扶,将美丽乡村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与全省同步达到小康水平。
建设近200个美丽乡村重点片区
今年我省将连片打造美丽乡村,全省共确定3010个重点村,涵盖近200个片区。
全省重点抓白洋淀片区、正定古城片区、平山西柏坡片区、滦平金山岭片区、廊坊北三县片区、崇礼片区、北戴河片区、固安片区、衡水湖片区等9个片区,各市、县(市、区)也将确定重点片区,连片推进。
今年我省将在重点村办好15件实事:
1、解决831万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2、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行动,每100户至少配备一名卫生保洁员,建立户清、村集、乡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机制;
3、对100万座旱厕进行改造,每座补贴500元;
4、加大路网建设力度,与下水道、电线入地等结合起来统筹推进;
5、大力建设环村林带,做好房前屋后绿化;
6、向200万户推广清洁燃烧炉具,每台炉具补贴700元,加快推进煤改地热、煤改太阳能、煤改电等新型能源利用方式;
7、加大民居改造和危房改造,对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新样式的新建住宅或改建住宅,每户奖补1.8万元或3000元,对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新样式的中心村示范点,平均每村奖补100万元;
8、积极推进污水处理,重点片区要做到污水处理全覆盖;
9、加大土地整理力度,积极推进农村骨灰堂建设和公益性公墓改造;
10、建设集办公议事、村务公开、事务代办、信访代理、医疗卫生、邮政服务、购物超市、文体娱乐、信息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村民中心,鼓励建设村民中心,推动形成中心村;
11、开展农村民居外墙面广告标语集中清除整治活动,绘制农村文化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加大农村中心小学和寄宿制学校建设;
13、以48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45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重点,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14、大力发展第六产业,强化产业支撑,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
15、抓好村委会换届工作,建设村级服务平台,推行“两个代办”,建设农村服务型党组织。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杨东平新浪博客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