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叶敏:“大加小”搭建农民致富“高速路”

[ 作者:叶敏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1-08 录入:吴玲香 ]

——理公港镇药材产业建设经验材料

“种粮粮少、种菜菜短,一亩田地十个片,逛上一圈耗半天。”这句顺口溜形象的慨括了山区农业种植发展的现状,为了打破区域发展的瓶颈,寻求农民致富新出路,深入践行“百千万”工程。2014年理公港镇力推百合、玉竹、何首乌等药材特种培植产业发展。搭建了以杨公桥村为首的百亩药材产业合作社,创建了“大加小”的产业发展模式:即以形成大片配种加小点发展;组长调研加村民培训;大户帮带加散户推广;直营阵地加网络覆盖的新模式,创优创强药材产业,开通农民增收创利的“高速路”。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设立了专项领导小组,配优配强技术人员,重宣传、强推广、扩投入,大力推进产业建设,并把此项工作纳入2014年镇领导领办的十二件实事之列,提供了队伍和政策的有力保障。

“点加面”——集约田土资源

以老杨公桥6组、7组、8组为中心种植片,覆盖全村,联合120个点户,利用不成片、荫庇的田土资源进行合理配种,“点、面”结合,充分利用资源,鼓励农户找回“荒地”来创收。为了达到效果,镇村两级从两个方面引导发展:一是实际出发保证产效。充分考量土壤、光照、供水等植物特性,形成“百合+何首乌”、“玉竹+栾树”的配植模式,保证单亩产效。二是集约土地多层创利。努力开拓“乔木+药材”的种植模式,形成一个种植面两个种植层的创利体系,集约田土资源,以达到土地的综合高效利用。杨公桥村现已拥有药材种植面积近800亩。以玉竹为例,两年净产量5000-5500斤,平均每亩年产值4万余元,加上周边栾树创造的经济价值,亩产值可达5万元。

“学加教”——技术探索先行

自然保障是产业发展的“育儿袋”,而技术保障就是产业持续的“保护伞”、发展创利的“金种子”。为了保证技术的先行性,村级组织组长、大户等30余人,分为三个团队,先后赴蔡安岗、慈利石龙桥、隆回、靖县、邵东、怀化、永州等地实地考察,学习先进技术,聘请产业老板、技术人员等近十人实地开展技术指导,采取“教学+实践”的模式开展培训,仅2014年上半年,就展开了4堂专业技术课,累计培训200多人次;多次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解决农户的实际问题,形成了“重点培训、以学带产、以点促面、保证产业”的良好势头。为了保证最优的配种、找寻优势作物,村级领导积极探索创新,以村支书文彦斋为例,探索种植了天花粉、七叶一枝花、洛神果等药材,掌握了特种药材地区种植的第一手资料,派出了技术带动的“排头兵”。

“强带弱”——稳步产业扩展

放下包袱、开动机器、发挥作用,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杨公桥村成立了产业帮带党员小组,通过党员帮联大户、大户带动小户,杨公桥打开了“政策带经济”、“先富带后富”的稳步扩展局面,以项目带动产业,掀起了赶学帮超的致富热潮。如:百合大户杨万成带动杨公桥老8组村民,大力发展百合、玉竹种植、即提供种苗又传授技术,在他的带动下,全组发展百合、玉竹种植120亩;还有产业大户张凤球,除了搞好自己的产业外,还帮助困难户占业林发展了百合玉竹种植近8……这些例子不胜枚举,正是这种帮带的氛围,团结了村民发展的信心、激发了共富发展的动力。

“新加信”——畅通供销平台

“大加小”的产业发展模式,为杨公桥药材园的供应链提供了保障,但只有找准销路、供销平衡才能实现农民的真正致富。为了保障农户的销路无忧,镇村两级努力探索,发展配强供销平台:一是搭建新型供销模式。充分利用网络销售成本小,起点低,覆盖广的特点,鼓励农户,建立网络直营点,把握散户市场。二是强化信息共享。鼓励多户入股,形成供应后盾,开拓中心直销阵地,整合优势资源,进行重点建设,实行信息共享,争取大户订单,打出地区品牌。现已和车湖垸富强龙牙百合专业合作社签订长期产销合同。

来源:第八届县乡干部论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