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温铁军:传统农业社会是生态文明最重要的载体

[ 作者:温铁军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1-23 录入:12 ]

——首届世界乡村发展论坛上的致辞

2015年10月25日,世界绿色设计组织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正式成立,温铁军教授担任该专业委员会主任,并在当天举行的首届世界乡村发展论坛上做了致辞。本文根据温老师在论坛上的发言整理。

谢谢主持人,有这样一个机会代表我们刚成立的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向在座的各位来宾、各位年轻的朋友们,做一个简短的汇报,应该说是我的荣幸。

我们成立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是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在上午的讨论中我们向大家报告过,中国是在2003年提出科学发展观的,2007年提出生态文明作为发展理念和指导思想,2012年中国正式确立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2015年10月5日,中央又发布了生态文明深化体制改革的意见。也就是说,中国正在从20世纪一百年的工业文明时代,走向21世纪一个新的战略转型——生态文明时代。在这样一个重大的战略变化背景下,我们成立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这个战略转变的背景之下,我们的专业委员会与世界绿色设计组织的宗旨和理念是高度一致的。绿色设计是指可持续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涵,而我们在这个世界绿色设计组织成立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很大程度上是要明确一个基本理念,那就是,当我们强调生态文明,就必须知道生态文明的内涵是多样性的;而乡土社会是最具有多样性的,不仅具有自然的多样性,而且具有人类社会文化的多样性。

我们人类世界走向文明,其实是农业社会的作用,或者农业的作用。我们知道,1万年前,在欧亚大陆的两端形成了人类走向农业文明的开端。在西边,在西亚的两河流域形成了早期的农业文明;在东部,东亚是以长江黄河两河流域为主要的发祥地,形成了东亚的农业文明。这都发生在9000年到1万年前的阶段,然后西亚的文明沿两河向欧洲拓展,东亚的文明向东北亚、东南亚逐步拓展。所以东西两端两河地区的农业,我们叫它原生农业,其他地区则是派生的农业。这两个农业体系,以东亚为最具多样性,为什么?是因为黄河在北边,长江在南边,这一地理分布导致它的农业一开始就具有多元化;而西亚,因两河的距离相对比较窄,所以它的作物是单一的。单一作物带来的文明具有单一性特点,多样化作物带来的文明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所以我们如果稍微穿越一点,穿越到1万年前,我们应该知道,东亚的文明从一开始就具有生态文明的重要内涵——多样性。

我们再看今天,当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特别像中国这样一个传统农业文明的国家,在经历数千年,进入一百年工业化时代的时候,乡村社会主要的改变是什么?是被工业改变成标准化、单一化;那么工业对文化的改造是要做什么?是要把人文变成符合工业机械生产所需要的人力资本。把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是工业时代的客观需要,所有这一切,无可厚非。因为工业化时代出现了国与国之间你死我活的竞争,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乃至冷战和后冷战,直到现在人们都没能摆脱工业文明时代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这种影响。我们今天所习惯的一切冲突无外乎工业社会把人互相之间的冲突变成了具有极大伤害性的工具,所有这一切,都是工业文明时代我们已经经历过的。现在我们转向生态文明时代,必须要注意,生态文明最重要的载体其实是传统农业社会。因此,当整个中国在工业时代的巨大影响下,开始转向生态文明的时候,我们需要特别专注于乡村社会的文化复兴。在这样重大的现实意义之下,有一批社会组织从事着乡土社会文化复兴的工作,而这个工作,今天终于变成了一个具有世界性的组织,那就是世界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

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更多是关注乡土文明的传承和乡土文化的复兴,以乡土文化的复兴作为载体来支撑我们今天向生态文明的转型。其实不只中国这样,全球都有类似的需求。有一个概念叫做生产过剩,今天在中国出现的就是严重的生产过剩,世界范围不也是这样吗?不仅工业过剩,金融资本也是过剩的。农业,人们都认为是不足的,错了,其实全世界范围内,如果按人健康所需要的农产品供应,我们人类所生产的农产品,三分之一是过剩的。所以当人类用工业化的方式改造所有过去一切的时候,我们现在面临着一个重大挑战就是全面的过剩。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是过剩,我们还派生出一系列其他的后果。比如大家都知道,现在乡村没了,剩下的只有老人和孩子,或者只有老人、妇女和孩子。乡土社会正在被破坏,因乡土社会的多样性文化而产生的一系列思想成果、文化成果也在遭受破坏,有很多文化遗产随着乡土社会的消失而被丢弃。同理,自然资源也在大量减少,物种资源也在减少,这些派生出来的负面后果正在影响着我们的子孙后代,影响着我们的未来,当然更不用说今天资源环境的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总之,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挑战是非常严峻的,也是非常复杂的,如果我们不从文化入手,就意味着我们治标不治本,因为文化乃是一个社会生存、人有精神家园的基础。

当我们建立乡村发展专委会的时候,集合了各界的力量,不仅有学者的力量,也包括官方的力量,不仅有精英人物,也包括社会大众。我们试图成为广泛参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政策和基层相结合的推进力量;我们也试图变成一种智库,为今天正在推进的战略转型贡献我们的力量;我们还试图变成一个国际的知识分享,国际的经验分享。总之,方方面面的工作都在我们的设计之中。我们希望现在形成的专业委员会,能够在中国乃至世界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过程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谢谢大家!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公众号“乡村文化人”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