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周立:中国农村金融的“221”

[ 作者:周立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0-16 录入:12 ]

2015年9月19日,第九届县乡干部论坛暨农民资金互助组织2015年年会,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专家学者和实践者在会议中,对中国合作金融的现状进行了热烈讨论,在讨论结束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周立教授对会议讨论进行总结点评。

听完各组的汇报,我有一些感想。汇总起来,就是我们今天下午讨论的话题,还是资金互助的生存之道。我下面会简要说明一下生存之道。至于资金互助要处理的各类关系问题,我想李德峰教授会给大家做出很好的介绍。

我就讲一个“221”

第一个“2”,是两种金融。一种金融,我们可以叫做“悬浮型金融”。像UFO一样悬浮在中国大地的上空,悬浮在农村上空。它跟老百姓没有太多的关系。过去,这种金融是一个抽取型的,把资源源源不断地从农村抽取出来。在1998年以前,各大金融机构设在农村的网点,几乎都是抽取型的。1998年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强调金融安全了,资金也开始富裕了,就开始裁撤网点。比如农行,七八成的网点是由农行裁撤的,基本上是设在乡镇的网点。农信社2003年以来的改革,也将乡镇一级的法人机构几乎全部撤完,使得设在乡村的正规金融机构,都学习了UFO的本事,悬浮在农村上空,高高在上,抽取农村资源,却不服务农村。我们要办的,是另外一种金融,是在地化金融,或者我们可以叫做草根金融,叫做内置金融,或者叫合作金融。它的目标不是悬浮在农村的上空,而是扎根在农村的社区里面。作为草根,就要向下扎根,向上成长。只要坚持这一条,很多原则性的问题,包括今天所讲的跑路风险等,在很大程度上就会规避掉。这是我想讲的第一个“2”。

第二个“2”,是两个放心。我们要想把这种扎根在乡村社区的在地化金融办好,还是要有两个放心。第一个放心,是让政府放心。虽然这句话对于很多人来讲,不具有政治正确性,但我们要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要认识到目前合作金融组织的合法性来源,并不是来自下面。只有做到让政府放心,才可能有进一步成长的空间。政府要找你的麻烦,如同网络游戏那样,“点一下鼠标”,你就死了。有一个段子说某一种职业的人“不用水,不用电,不给政府添麻烦”。咱们这种事业,也要有这种危机意识,要用水,要用电,但也不能给政府添麻烦。一添麻烦,麻烦就找了你来,你没有办法推翻政府,哪怕是县级政府吗?没这个能力,我们也不是为这个目的出生的。不守规则,不在中央文件划定的基本红线内行事,我们只能被政府推翻。况且,目前中央文件的用意是好的,是鼓励我们创新发展的,并且把合作社信用合作,当成新型合作金融的主力军。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需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另外一个,就是让老百姓放心,稳健经营,用心服务。这两个放心,多数时候是不矛盾的,政府关注的是金融风险,老百姓也一样关注金融风险。让政府放心,让老百姓放心,资金互助组织才能做下去,才有生存空间。

第三个生存之道就是真正做好一个“1”,这个“1”就是不要作。我们知道有一句流行语叫做“No Zuo,No Die,Why you try?”,翻译过来,是“不作不会死”。“作”,我想也可一分为二,一个是对外的“作”,一个是对内的“作”。

对外的“作”,是两个挑战:挑战政府、挑战各大金融机构。如果你要挑战政府的底线,你就在“作”。明明划定了生存的红圈,我还要挑战:不让我跨区经营,我非要跨区经营,不仅要跨了乡镇,我还要跨县,还有的要跨市、跨省?!这种情况就违背了合作金融最基本的社区性原则。出了圈,政府不找你的麻烦才怪呢?在目前还没能将社区性做好的情况下,不要急于出圈,做大做强。如同一个正常的人,追求长到一米八,就行了。不要想长到五米二,那不成了怪物?另外一个,就是不要在我们力量很微小的情况下,去挑战各大金融机构。我们办的是合作金融,要有合作的精神。你为何要挑战他?他和你在金融生态上,本来是共生的,不具有竞争性。除非你杀到别人的战场上,成为悬浮型金融的一部分,否则就不会在一片红海之中,杀得血红一片。若不断去挑战各大金融机构,他们随便释放一个消息,说某某经理、某某理事长出现了资金困难,要跑路了,在半熟人社会或陌生人社会,只要散布这样一个信息,第二天别人就围了你的门,一挤兑,十个就有十个垮台。大金融机构不怕挤兑,他们有大量分支机构,资金是互通的。郑州有一家银行,被人造谣说行长要跑路(当时还没流行说跑路,叫“携款外逃”),第二天,这个行长亲自站在门口,说老百姓不用慌,你们要多少钱,只要是存折里有的,想提就提,结果当天10万人取走了10亿元现金。这家银行倒闭了吗?没有!为什么没有,他们是全国性银行,其他分支机构马上提供流动性支持,当地人民银行还作为最后贷款人,给他们提供了五个亿的流动性支持。我们有互联互通的流动性支持吗?有央妈作为最后贷款人吗?没有!我们只能靠脸吃饭,靠熟人社会谋生,所以还是不要轻易挑战大银行。毕竟,现在我们业务上和他们交叉重复的不多。他们悬浮在上空,我们却扎根在大地。我们还是尽量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对内的两个不“作”。一个是体现在治理结构上。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们资金互助组织虽然小,但还要建立一个比较好的治理结构。一般说来,无论是公司制,还是合作制,好的治理结构都是“三会一层”。具体到我们合作制的机构,要有理事会、监事会、社员大会。“三会一层”,能够避免一言堂,避免内部人控制,避免主发起人操纵。农信社当初做不到的“三性”,我们合作组织要做起来,就是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农信社做不到,就脱农而去,失去了合作金融的身份。我们要以此为戒,不要自己把合作金融的本质丢掉了。另外一个,是体现在服务上。之所以需要资金互助组织,是要做那些悬浮型金融做不到的服务。老百姓满不满意,政府满不满意,是检验标准。昌平老师说,要“服务、服务、再服务”。大家能体会到,我们现在比较成功的资金互助组织,多数都是服务为主,而且还在不断拓展新的服务,看看公主岭、梨树的公益金融,土地信托、粮食信托,甚至文化合作等,就看到我们需要扎根,需要服务的地方了。只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合作社的生存之道就找到了。我们期待,明年大家还都在,还可以开年会。后年还可以开年会。十年以后,我们还都在,还可以开年会。而且又是升级版的年会。谢谢大家!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北京农信之家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