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当代中产阶级的财富增加和文化崛起,乡土感已经从过去那种小资群体的“一缕乡愁”或农民打工者返乡过年的“难舍亲情”,日益演化成为一种中资主导社会变迁的“去城市化”群体行动。但如何认识这种趋势,应该有新的视角。
中国在新世纪初完成了国家垄断银行资本的市场化,随即进入了一个金融业和地产资本紧密结合的城市化高速扩张的时期。短短的十年,海内外大地产商把无数的钢筋水泥堆到了各个城市的有限空间里,造就了一大片使所有的人都感觉到压抑的水泥丛林!让人在这种巨大的水泥丛林里有一种自我的矮化!在这个过程里,我们作为人、人性和人所有的最基本的自然属性被剥夺,甚至都是一种很残酷的人的属性的杀灭——房奴车奴蜗居与穷得只剩下钱,这是一类问题。
还有一类问题,为什么人的精神压抑、被伤害的这种感觉会越来越普遍和强烈?因为最基本的衣食住行越来越不方便、不安全,医疗和教育也是如此。其实,资本导向的公共资源过度集中的结果,就是大家都不方便、不安全。
此外,现在大家关心的食品安全也是这个资本导向造成的。因为,城市扩张挤占了大量的土地,而且是最好的土地,而人们对食品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多,那就只有不断地使用化肥,到处大棚泛滥,为了让土地有更高的投入产出比,再加上城市的扩张吸引了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农村只剩下老弱病残,政府集中农民上楼居住,以便更多占有农村建设用地;结果是养猪的都变成吃猪的了,这就更得加大高污染化肥和有害饲料的使用,造成食品的品质越来越低,但包装和广告越来越华丽。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很多城市人都要在周末去乡下的农家乐的原因——他们觉得农家乐比较环保,相对安全。
人们在这种地产压抑和不安全的挤压下,就得去思乡了。其实,在我们强调这些之前,世界上已经出现了三四十年的逆城市化潮流。
城市化、特别是大城市化,虽然能满足过剩的金融资本和地产资本相结合的获利需求。但在前面说的这些城市病的挤压下,人们则常会有那种“去城市化”的愿望,欧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出现了。所谓思乡,是伴随着中产阶级崛起而必然出现的一种去城市化趋势,当然也伴随着中产阶级社会责任感的增强。而对于美国来说,推动的绿色食品消费和绿色经济的则是“布波族”,BoBo族是布尔乔亚(Bourgeois)和波希米亚(Bohemia)的缩写组合单词,来自一本翻译所引进的书《天堂中的布波族》,布尔乔亚阶层和波希米亚文化这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甚至相互冲突的社会因素混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看似自相矛盾的“布波族”。布波族既讲究物质层面的精致化享乐(讲究所谓的“质感”),又标榜生活方式的自由不羁和浪漫主义风度。他们是21世纪的精英一族,追求心灵满足是其工作的动力,并善于把理想转成产品。这群精英族,同时拥有70年代的被视之为波西米亚人的嬉皮及80年代的被视之为布尔乔亚的雅皮特质。
回到当代中国,现在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乡愁”,也多是中小资产阶级身上出现的,其实也是“城市病”的一种体现,它只不过是城市生存压力过大,不愿意在城市残酷压力之下变成精神病,想找回自己一点自然属性,也就是要找回人成之为人的那点本性,所以思乡了。
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正在搞城乡融合的当代乡村建设、同时推进生态环保的绿色经济,我们2003年在农村推行合作社试验形成的建议被全国人大2007年通过合作社立法之后,这个乡建就转型为城乡融合的“公平贸易”试验,以前搞过的几个项目都失败了,后来在北京苏家坨镇搞的叫小毛驴市民农园(简称“小毛驴”),创建于2008年,位于北京西郊自然风景区凤凰岭山脚,是国仁城乡(北京)科技发展中心在其多年积累的生态农业与城乡公益网络基础上,整合推出的创新性探索。借鉴国内外CSA经验,通过建立一套可持续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模式,倡导并实践“发展生态农业、支持健康消费、促进城乡互助”的行动理念,推动食品安全、生态文明与城乡良性互动,促进中国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将商业模式与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理念融为一体,引导城市健康消费合作社与农村绿色生产合作社对接,通过城乡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直接互助,重建社会的信任与合作机制,实现城乡良性发展。简单说就是市民从事农业的模式,现在已经在全国各地自发地搞了两百多家。
社会维护农业的方式多种多样,市民农业、校园农业、小区农业,只要农业进城,大家在大城市压抑下的紧张情绪就会得到缓解。
21世纪最大的社会结构变化,就是中产阶级崛起,这无所谓对错好坏,反正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随之,中产阶级引领的“去城市化”势必成为一种趋势。
那么,比较客观的问题是乡土社会怎么吸引城里人?城里人怎么回归乡土社会?不可能把城市的楼房和硬化路面照搬到农村去。因此,我们这十几年推进的是“生态农业和环保农村”;试图让农村维持生态文明内涵的多样性,让农业有生态修复和人的自然属性修复的功能。这样,就可以每年组织城市的人到村里来,让他们有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感受,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
我们有很多志愿者一直在推进类似的社会活动,其中一部分是让大学生下乡,让他们不要忘记脚下的热土,这已经坚持十多年了。
河南兰考这个国家级贫困县有个习近平同志去过的村子叫南马庄村,也是值得去看的,过去和很多地方一样遍地垃圾,有的农民现在是替城里人养快乐猪,放养遍地跑的那种,市民得先交定金,有很多这样的典型。
浙江的安吉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吸引了大量上海、南京、杭州的中产阶级市民周末和假期去村里租房、包地种菜;遂昌县人大决议全县禁绝化肥农药,也都是值得关注的典型。
现在很多地方搞的撤乡并镇,其实是对乡土文化一种极大的破坏;农民分散式的居住方式是庭院经济得以保证的根本,现在对农民土地的掠夺就破坏了这种传统的庭院经济的发展。这是农业恢复生态的基础条件。
以上这些,正是2012年乡建志愿者们联合发起“爱故乡”的缘起与背景,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让爱回到故乡!
作者简介: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新华月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