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陆福兴《中国乡村振兴示范村:十八洞村》
一次学术交流,在安徽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我有幸结识湖南师范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陆福兴教授。在言谈中了解他对中国乡村振兴是如此倾注真情,尤其他善于总结书写乡村振兴的故事。花了将近两个月时间,我仔细研读他的新著《中国乡村振兴示范:村十八洞村》,颇有收获。系列脱贫攻坚的故事和一种精准扶贫精神,激起我对乡村振兴事业的热爱,以及对金融服务更多的思考。
一、神奇的“十八洞村”—由积弱积贫变成令人向往的美丽苗寨
十八洞村地处湖南武陵山腹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西南部。全村有4个自然寨、6个村民小组、220户人家,人口不到千人。村里民族风情浓郁,苗族原生态文化保存完好。这里是一块神奇的地方,具有流传久远的神奇传说—村里的苗族人是古夜郎国的后裔。这里有许多溶洞,其中较大的有十八洞,洞洞相连,他们躲过战乱,在此休养生息,繁衍后代。2005年,当地将飞虫村和竹子村合并为一个村,以洞名作为村名,十八洞村由此得名。但是由于处在大山深处,交通闭塞、自然禀赋先天不足,十八洞村成为湖南深度贫困村之一。该村山多田少,人均耕地只有0.83亩,有贫困户136户542人。2013年,那里的人均纯收入仅1668元,为当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75%,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湘西自治州十八洞村考察,首次提出“精准扶贫”。从此,十八洞村开始一天天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地政府精准施策,通过发展猕猴桃产业、建设山泉水厂、苗绣、牛羊养殖、“农家乐”旅游以及兴建小水电等,扎实推进脱贫攻坚。2017年,十八洞村脱贫摘帽。到2019年,十八洞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4400多元,是精准扶贫前的8.6倍,村集体经济从零增长到200万元。
二、乡村振兴要破除固有的思想羁绊
过去很多年,十八洞村一直受穷,原因何在?十八洞村不仅生活贫困,而且思想更加贫困,成为精准扶贫的一大障碍。存在“等靠要”思想,如想着政府扶贫给钱款,而不是想怎样借政府政策支持之力发展产业;搞乡村旅游受阻,十八洞村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是一个发展乡村旅游的好地方,但有村民表示反对;建水厂村民也不支持,有村民认为十八洞建水厂没有必要,人家是不会跑到这个深山沟里来买瓶矿泉水喝。再如,修马路也极力阻止,险些酿成群体性事件。
针对十八洞村民思想问题,政府派来的扶贫工作队首先从统一思想工作做起。善于做宣传工作的扶贫工作队队长龙秀林,带领工作队深入调研后认为,必须调动“四方面力量”。他们探索了一套以道德和诚信的力量约束村民的管理模式,即“思想建设星级化管理”模式:结合十八洞村村民在公益事业建设、文明礼貌、同建同治、赡养老人、尊老爱幼、集体荣誉、计划生育等工作中的表现划分为五个星级,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评比。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一是调动了留守妇女的力量。成立了苗绣专业合作社,让留守妇女在家里创业,稳定了家庭。二是调动了青年人的力量。成立了十八洞青年民兵突击队,村里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工作使突击队有了用武之地,突击队成为村民不可或缺的帮手,成为常委会、支委会的得力助手。三是调动了外出打工人员的积极性。通过组织培训,使外出人员有一技之长。四是调动了留守老人的积极性。通过突击队,为留守老人解决一些劳动力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困难,鼓励留守老人学习打草鞋,对接旅游市场。
三、注重发展多元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正确路径选择
十八洞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指示和湖南省领导“跳出十八洞建设十八洞产业”的精准扶贫发展思路,针对十八洞村人均耕地面积少且耕地布局分散的实际,首先发展种植业。选择发展种植猕猴桃作为主导产业,成立猕猴桃开发专业合作社,与苗汉子合作社共同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十八洞苗汉子果业有限公司,对猕猴桃产业进行公司化运作。此外,还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推进传统产业多元发展。如,种植烤烟、野生蔬菜和西瓜。
其次,发展苗绣产业。通过开展技术培训、研发创新产品、打造知名品牌、扩大产品市场以及组建苗绣合作社等,大力发展苗绣产业,不仅解决留守妇女们的就业,而且扩大了十八洞村苗族传统文化品牌影响。
第三,发展旅游产业。把十八洞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变成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把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优势、淳朴民俗民风、传统民居特色与习近平总书记前来走访调研的影响力紧密结合起来,将十八洞村打造成精准扶贫教育基地和美丽乡村旅游胜地。组建十八洞旅游有限公司,大力发展农家乐。截至2019年末,十八洞农家乐已发展到8家,农家乐作为休闲度假的一个时尚品牌,已成为十八洞乡村旅游和湖南省及其周边省市游客休闲度假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乡村振兴需要加强乡村治理
十八洞村不仅重视产业发展,而且着力加强乡村治理。排碧乡党委、乡政府将十八洞村定为该乡同建同治工作示范点。十八洞村成立了由村支书任组长,村委会、支委会成员共同参与的同建同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抓好全村同建同治的具体工作。
1.打造平安高地。十八洞村本着“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以城乡同建同治、网格服务管理、一村一警为抓手,形成“诉求格中报、人在格中管、事在格中办”的新治理格局。健全“三个机制”,即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委领导机制;健全联动融合、集约高效的政府治理机制;健全开放多元、互利共赢的社会协同机制。切实发挥“四个作用”,即充分发挥群众自治的基础作用;充分发挥法治建设的保障作用;充分发挥道德建设的教化作用。
2.坚持党建引领。十八洞村以村委会、支委会换届为契机,把党性强、能力强、改革意识强、服务意识强的优秀党员选拔为村党支部书记,并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回乡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务工人员、转业退伍军人、经济合作组织负责人和产业致富带头人等人群中选拔优秀人才进入村委会、支委会班子,优化班子结构,强化班子政治思想建设、政治建设和能力建设,不断提升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创新承诺兑现制、绩效考核制、坐班服务制、代访代办制、结对帮扶制、群众评议制等“六制”党建工作法,激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此外,还注重乡规民约对村民的约束,如提炼出《十八洞村村规民约“三字经”》。
3.打造“五兴”治理模式。即学习互助兴思想、生产互助兴产业、乡风互助兴文明、绿色互助兴家园。十八洞村以“153”机制推动农村“五兴”互助基层治理模式落地,即1个互助组,围绕“五兴”内容,按照“建、诺、评”3种方式开展互助。建立互助小组,结成利益共同体;围绕五个方面确定任务并公开承诺,落实互助措施,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村党组织年终结合民主评议、村民代表大会、村民议事会等形式,对“五兴”互助组开展评比。
五、新金融—助力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的新引擎
陆福兴教授在其著作《中国乡村振兴示范村:十八洞村》讲述的一个个生动的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实践故事,启示我们乡村振兴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伟大战略之举,做好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是一件功在当下、利在长远的美好事业。我们要以新金融行动积极为促进乡村振兴赋能,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贡献新时代金融人的力量。新金融是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科技为核心生产工具、以平台生态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现代金融供给服务体系。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建设银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聚焦“三农”领域,将金融服务下沉,以新金融的雨水滴灌广柔的乡村,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躬耕细作,创新探索乡村振兴解决方案。
1.支持乡村振兴带头人发展产业。重点关注和扶持村“两委”干部、农技人员、种植大户、退伍军人、商超业主、乡村医生、返乡大学生等致富带头人,依托金融科技和大数据,构建新的审批和风控模型,创新推广“新社区工厂贷”“裕农快贷”“党建惠农贷”等针对性强、匹配度高、操作简单的信用类产品。
2.因地制宜支持农村差异化金融服务。围绕城乡融合,积极探索“乡村振兴+住房租赁”模式,支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以及老年人集中康养居宅建设等。围绕农业农村发展,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土地流转平台,创新“裕农快贷”等服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的特色金融产品。围绕农业规模化经营,支持优良种质选育等技术攻关,创新融资租赁等服务农机下乡,支持当地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开展生产托管和规模化经营。
3.助力乡村治理。依托基本覆盖全国所有乡镇及行政村的50多万个建行“裕农通”普惠金融服务点,将智慧政务连接到村、金融服务延伸到村、交易场景搭建到村、培训课堂下沉到村、阳光村务应用到村。坚持党建引领,主动融入地方治理布局,聚合“党建资源+新金融资源”,通过结对共建等方式解民忧、纾民困、察民情、暖民心。
(作者系哲学博士,高级研究分析师;近年来研究方向:县域经济、乡村振兴、基层金融党建、金融安全等。)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