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魏延安:从一把挂面看贫困地区农产品上行的包装问题

[ 作者:魏延安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08-06 录入:李珺 ]

还是先从一个故事开始。

《舌尖上的中国2》火爆了之后,陕北吴堡县的张爷爷手工挂面一夜之间走红了,然后网上出现了许多销售正宗张爷爷手工挂面的网店。有一个广东的朋友说,你能不能在这么多所谓的正宗网店给我挑出一家真正正宗的来。我说没有问题,就推荐了一个我们一手扶持起来的、值得信赖的青年电商的店铺。然而,过了一段时间,这位朋友委婉地向我表示,挂面一般。这让我大伤脸面,马上追问我们的青年电商,是不是萝卜快了不洗泥。小伙子肯定地跟我说,请一定放心。

但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想来想去,可能还是在食用环节。我再次与广东的朋友交流,问他是怎么吃的。他说,挂面煮好之后直接再汤锅加上佐料。我不禁哑然失笑,在陕西是没有这样吃挂面的,挂面汤是要倒掉的,因为主要是盐分,露天晾晒的可能还有一些灰尘。吃汤挂面,一般需要重新架锅,放高汤最好,没高汤清水也行,锅开之后打一个荷包蛋,放几片儿青菜叶子,然后把煮好的挂面随到锅里,加上辣椒油或切两片西红柿,一碗十分简单却色香味俱全的荷包蛋挂面就好了。广州的朋友说,你这么简单一讲,我顿时已经口水下来了,但是,你们的挂面包装上没有任何说明,闻言我是真的感到了惭愧,我们的包装真是不过关。

回想起这些年网上卖挂面的经历,最早是用废报纸包,后来说不健康,换成白纸,但纸上空空如也,什么文字也没有,这让那些从来没自己煮过挂面的人,情何以堪!这次我郑重地打过去电话,对我们销售手工挂面的小伙子讲,方便面的包装上还印着六幅图片,告诉怎么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空心挂面,为什么包装如何苍白?小伙子也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向我立下了军令状,说一定下功夫改进。半年之后我再去当地去扶贫的时候,他们已经拿出了新的包装,不仅有了产品的详情页,讲手工空心挂面是怎么制作的,也在每一把挂面的包装上印制了吃挂面的示意图;如果买一个礼盒套装的话,还会附送当地的羊肉哨子一瓶。包装的改进,顿时让消费者的体验感明显增强。

事实上,我们贫困地区的人并不是不会包装,只是长期忽略了这个细节。我们这么好的产品,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说拥有让人羡慕的IP,完全可以做出独一无二的包装和文创来。但这却是贫困地区农产品上行的普遍性问题,我们的包装总体是十分粗糙的,尽管消费者可以接受贫困地区农产品的不完美,但这就是贫困地区农产品应该固有的模样吗?我曾经在《贫困地区农产品上行的八种状态》一文中梳理了一些现象,除过“养在深闺人未知”之外,“衣衫褴褛人不识”是又一个重要的痛点。为什么天生丽质却扮相寒酸得得像叫花子?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重视。

那么是不是改进包装的工作到此就结束了?远远没有。可能城里人会关心,挂面的空心到底是怎么形成的,还有没有更直观的吃法介绍等等问题。一个简单的外包装和详情页是回应不了这么多关切的,那就需要再延伸产品介绍,通过二维码导入链接,最好就是通过抖音等视频网站直播了。特别是现在,全民微视频,一次原汁原味的视频直播可能胜过无数殚思竭虑的策划。所以,一个好的包装往往需要更多的背后故事来体现,包装本身是平面的,但其宣传应是立体的。

目前,各地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在加大农产品上行,但上行过程也面临着许多现实的制约因素,其中产品的包装落后和对细节的不重视,就是非常让人头疼的问题,一些还把线下包装直接用到线上,包装笨拙,损毁率很高,还增加了不必要的快递费用。所以,且不论要卖多少货,先看这些货是不是合格的商品,有没有符合网货标准的包装,这其中还需要做太多的工作。此前,我一再呼吁,农产品上行要坚持“功夫在诗外”,不要把前端的营销看得过分重要,后端的生产标准化、包装规范化,特别是文创细节加入,是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这一关过不了,哪怕我们搞了大促活动,卖了一些产品,也有可能换来的不是消费者的叫好,而是伤了消费者的心。

现在,我们需要电商平台帮我们卖东西,但我们更需要懂得包装设计、文化创意的专业服务企业和人才,来帮助提升贫困地区农产品的包装档次和品味,让其成为合格的网货,以应有的自然美丽姿态走进千家万户,而不再是蓬头垢面。这也意味着,我们的电商扶贫政策需要朝此方向调整,而那些情怀满满的新农人们,也可以把更多的目光投向这里。

(作者曾任陕西省农业农村厅人事处处长,现任陕西省果业中心主任)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