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2025年5月5日 星期一

朱启臻:中国乡村路在何方?

[ 作者:朱启臻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1595 更新时间:2021-07-05 录入:朱烨 ]

近四十年来,中国最为显著的变化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对乡村最为显著的影响是促进了劳动力和人口的流动。劳动力从乡村流向城市,从农业流向非农业,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是所有国家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乡村则出现了“三留守”现象,即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随着城市对乡村的进一步开放,乡村的妇女和儿童也相继进城,乡村变成了以老年人为主的社会。不会有人怀疑这种现象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标志。但是,它让人们思考这样的问题,中国乡村该往何处去?乡村的命运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中国乡村消失的速度令人惊悚,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初,中国的行政村维持在 100万至 101 万个左右; 2017年底全国行政村总数为691510个,减少了30多万个。自然村减少得更快,2005年,我国尚有自然村360万个,到了2017年只剩261.7万个,平均每天消失224个,且有加速消失的趋势。

为了遏制乡村的衰败,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同步奔小康,中共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而且强调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2021年又启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旨在建设美丽乡村,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和回答这样的问题:乡村到底有没有存在的必要,乡村为什么会衰败,如何才能振兴乡村?

乡村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远古时期,人们靠采集和狩猎生存,是没有村落的,游牧生活也不需要村落。只农耕文明产生后,由于土地和作物不能移动的特性,人们要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才诞生了村落。村落在其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发展出来一系列不可替代的功能。

首先,乡村具有独特的生产与经济功能。乡村正是围绕乡村生产而成长起来的,比如村落建在离耕地最近的地方,不仅方便农业产生,还有助于维持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维系村落生产与生活之间的有机循环。又如,村落由一个个农家院落构成,为乡村生产提供了独特的空间,农家院落不仅可以种瓜种豆,发展家庭养殖业,也是编制、酿造、食品制作等乡村手工业得以存在的空间保障。以至于形成了庭院经济这样特殊的经济类型。乡村院落还发展出存放农具、粮仓、菜窖等贮存农业收获物的功能,还有晾晒功能,在村落里可以随处看到码放整齐的金黄色玉米垛、挂在树上和屋檐上的红辣椒,用线绳串起来灯笼似的柿子,院落中拉起一条绳子就可悬挂要晾晒的农产品。村落里的晒秋图常常成为艺术家青睐的景观。

现在乡村发展融合产业,也离不开村落这个最为重要的融合要素。无论是农业产业链延伸,或农业功能拓展,村落都是其基本单位。离开村落,乡村景观、休闲、体验、教育、度假、养老、农家乐等产业就会黯然失色。

实践中,由于不懂得乡村的生产功能,不懂得乡村与乡村产业的密切关系,违背“近地原则”,使农民无法耕种土地;消灭农家院,庭院经济随之消亡;没有了村落,也就不可能培育出家庭工厂、乡村车间、手工作坊传承乡村手艺。以至于一些地方出现建设了“美丽乡村”,却使农民丧失生计的现象。

其次,乡村具有生态与生活功能。传统乡村本身就是生态的,民居建造就地取材,取之于自然回归于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体现在乡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乡村为人们理解生态文明提供了理念模板。乡村是实现种养循环以及村民生产与生活循环的重要节点,因此,村落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资源综合利用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人们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的信仰,维系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凝聚了劳动人民的生存智慧。在生活方面,因农民的多种需要而维系了农业生物多样性;自给性消费方式,减少人们对市场的依赖;与大自然节拍相吻合的生活节奏,被认为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低碳的生活理念和行为构成了乡村独特的生态系统和生态文化。乡村也是宜居的,有坐落于青山绿水之间的怡人村落环境,有舒适的民宅,还有和谐的邻里关系与群体闲暇活动为人们带来了精神的愉悦;所以,乡村被认为是理想的养生、养老、养心社区。

在乡村建设实践中如果忽视乡村生态功能,盲目模仿城市建设模式,会导致循环利用中断,垃圾问题凸显,污染加剧,还会引起乡村人与环境、人与资源问题突出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村落的生态文化中寻找智慧。

其三,乡村具有文化与教化功能。我们常说,乡村是文化的宝库。乡村文化不仅表现在山水风情自成一体,特色院落、村落、田园相得益彰,更重要地表现在乡村所具有的信仰、道德,所保存的习俗和所形成的品格。包含了诸如耕作制度、农耕习俗、节日时令、农业信仰、地方知识和生活习惯等农业文化,也包括了地方戏曲、故事传说、乡村手工艺等民间文化;同时积淀了诸如尊老爱幼、守望相助、诚实守信、邻里和睦、勤俭持家等优秀传统,是乡风文明建设重要的文化资源。乡村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传统文化就保存在村落形态、院落结构、村落标志性建筑以及村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之中。乡村特殊空间结构以及乡村文化使乡村成为一个天然的教化空间,承担着对村民行为的引导、规训与教育功能,让人们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之中达事明理,明辨是非善恶。农事活动、熟人交往、节日庆典、民俗习惯、地方经验、民间传统、村落舆论、村规民约、示范与模仿等,都是维系村落价值系统的重要载体,不断塑造和强化着人们的行为规范,而且是以润物无声的形式深入人们的内心世界,内化为行为准则,是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重要资源。


(作者系《中国乡村发现》学术委员、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专家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朱启臻头条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