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其中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具体内容引起学界高度关注。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李小云教授解读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
李小云教授表示,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升级版,在通过脱贫攻坚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之后,乡村振兴将从根本上缓解农村的相对贫困。李小云教授指出,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有机组成部分,一定不能把文件上提出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看成是两回事,这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乡村振兴战略是脱贫攻坚的升级版
来源:新京报
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升级版,在通过脱贫攻坚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之后,乡村振兴将从根本上缓解农村的相对贫困。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并设立5年过渡期、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表示,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升级版,在通过脱贫攻坚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之后,乡村振兴将从根本上缓解农村的相对贫困。
乡村振兴将从根本上缓解相对贫困
在解读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时,李小云教授指出,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有机组成部分,一定不能把文件上提出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看成是两回事,这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多年以来,李小云教授都在致力于研究与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他对新京报记者表示,贫困的发生有自身规律,在我国农村中,落入绝对贫困的主体,通过一般乡村发展政策并不能有效脱贫,所以需要一个瞄准绝对贫困群体的国家战略,也就是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
李小云认为,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有机组成部分,核心目标是农村的绝对贫困问题,通过打赢这场攻坚战,2020年,中国的国家级贫困县已经全部脱贫摘帽,下一步则转向相对贫困的治理阶段。解决了农村绝对贫困问题,就解决了乡村振兴的一个短板,而乡村振兴战略是从根本上缓解农村相对贫困的战略,其实是脱贫攻坚的升级版。从总体上看,乡村振兴工作未来主要还是要做好落后地区的乡村发展工作,毕竟发达地区的乡村条件更好,国家政策的重点还需要聚焦落后地区的农村。
衔接难点主要在区域差异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李小云指出,两者的有效衔接必然是一个长期过程,难点在于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公共服务均等化差异,这些差异都是历史上逐渐形成的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
李小云表示,要稳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战略成果,乡村振兴就是最有效的战略,而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会大量涉及城乡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特别是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目前,脱贫攻坚战略已大大缩小了贫困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差距,但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尤其是城乡差异依旧是困扰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李小云建议,想完成“有效衔接”,衔接措施就要体现在乡村的教育、卫生、人居环境改造等各方面,同时乡村振兴还离不开合理规划,从规划设计上就要充分考虑到农村与城镇化的关系、农村功能定位、三产融合以及乡村环境改善等各个方面。
乡村人才相对缺乏亟须补齐短板
此次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李小云表示,这个过渡期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5年是一个合适的时间段。首先肯定不能马上撤掉帮扶政策,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体的经济支撑依然很脆弱,需要保证资金、人才、帮扶机制一定时间内不变,否则相关要素资源很快撤出后,脱贫地区很可能会返贫,应按照稳固和拓展脱贫攻坚工作的需要来接续配置原有的帮扶资源。“但这个过渡期也不能太长。”李小云强调,乡村振兴和扶贫在措施上并不完全重合,不可能一直采用脱贫攻坚这样的“瞄准式”扶贫。
李小云教授多年扎根农村,对脱贫工作有着丰富经验,他预测未来的乡村振兴工作依旧有很多硬骨头要啃,尤其是人才问题。这些年,乡村人才流失问题一直存在,甚至在一些农村都很难找到合适的人选来担任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小云表示,乡村人才的缺乏是当下很大的发展短板,亟须补齐,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已经对吸引乡村人才做出了不少政策安排,各地应尽快因地制宜制定更多细则,激励有志于“三农”工作的人才留乡与返乡。
通过乡村振兴稳固脱贫攻坚成果,解决相对贫困问题
来源:时代财经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近日正式发布,引起各界广泛关注。这份文件的发布意味着,农业农村相关政策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有了更多新的安排。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全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在往年强调“脱贫攻坚”的基础上,此次一号文件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促进农村消费”、“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等新的政策方向。
2月24日,时代财经记者专访了长期从事扶贫工作政策研究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小云,对最新的中央一号文件做出解读。
李小云认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核心在于通过乡村振兴战略来稳固和拓展脱贫攻坚的成果。“过去一个阶段的脱贫攻坚工作,重点解决了农村绝对贫困的问题。未来的工作是要通过乡村振兴来统领农村发展工作,尤其是解决相对贫困问题。”
同时,在制度改革和政策层面,乡村振兴所涉及的领域也会更加广泛。李小云预计,针对各界关注的农村土地制度等问题,将会有新的举措陆续出台。
以下是对话全文:
时代财经: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有哪些深沉次原因导致了城乡巨大差距和乡村贫困的现象?
李小云:毫无疑问,农村为中国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过度依赖城市化来推动国家现代化的趋势。
长期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短板,因此,中国的现代化一定要从以乡村为主的社会向城市为主的社会转型。但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正确地处理大城市、小城市和农村的有机关系,造成了乡村的衰落。
乡村衰落主要的问题在于,乡村的人口不能有效地转移到城市。同时,还有大量人口在乡村的时候,乡村就出现了经济、社会和文化共同的衰落。从乡村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等各个方面来看,这就成为影响现代化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在“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之下,特别是在“全面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之下,乡村的问题、三农问题就变成了我们全面实现现代化的一个短板。这是中央在此时强调乡村振兴的战略意义。
时代财经: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与“十四五”开局的背景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提出有何深层次意义?
李小云: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国内外的变化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因素。甚至有很多比较大的变量,正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形成的发展路径——即通过不断地融入全球化来推动中国现代化。
从这个角度来讲,包括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在内,稳固乡村的基本盘对于我国未来稳定地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这几个方面的背景,促使我们把乡村发展作为一个大的战略。
时代财经:往年涉及农业农村问题的重要文件对“脱贫攻坚”的政策安排较多,今年则额外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促进农村消费”。如何处理好“脱贫”与“振兴”之间的衔接问题?
李小云:脱贫攻坚战略的重点是要解决农村的绝对贫困问题,过去几年提得比较多,意在推动解决这一问题。但同时,乡村发展的问题一直存在,贫困问题是乡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难题。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脱贫攻坚解决了乡村发展中一个最重要的短板,但不是说乡村发展的问题就没有了。解决了绝对贫困以后还需要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以及其他方面的诸多问题。
所以,未来的工作是要通过乡村振兴来统领乡村发展工作,当然也包括统领相对贫困问题的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当中包括城乡收入差距、社会公共服务差距、基础设施差距、东西部发展的差距等。
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长远的过程,所以乡村振兴本身也是长远的过程。因此中央一号文件中强调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其核心就在于,要通过乡村振兴的战略来稳固和拓展脱贫攻坚的成果。
也就是说,已经脱贫的人不能再返贫,那怎么来保证不返贫呢?这需要继续提高收入,继续改善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包括教育、卫生、养老等方面。
这些工作要通过乡村振兴战略来不断推进。这是一个逐渐的过程,既需要资金投入,也是一个制度建设的过程。
时代财经:在涉及农业农村的制度改革和政策方面,接下来有哪些举措可以期待?
李小云:我个人认为,乡村振兴涉及的面是很宽的,它会涉及到我们将来的乡村建设问题。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指乡村建设,但是乡村建设问题会涉及到土地制度问题,比如大家比较关注的宅基地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针对这些问题会有新的政策不断出台。
而对于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还要继续推进建设,以及乡村旅游等产业方面,都会在乡村振兴的大战略下逐渐推进,很多新的政策会陆续出来。
时代财经: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还提出“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这与过往所说的新型城镇化有何不同?
李小云:我们讲的县域经济,和城市经济、都市经济不太一样。
在过去工业化的过程中,一方面推动大的城市群发展——这是对的,因为城市群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很大——但同时我们还有大量的县域经济。而县域经济特点是“(县)城小村大”,它就是一个县城、几个小镇、面对大农村。
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推动新型城镇化就包括“城的城市化”和“镇的镇化”。
过去我们认为,发展小城市经济效益不高,但现在看来,随着大中城市的不断出现和扩张,以县城为核心的县域经济,发展大量的县城、小镇,也可以继续推动城市化的进程,并开始向新型城镇化转移。
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形成新的消费、新的工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同时也把城市化和乡村振兴有机连接起来了。
以县城为核心的县域经济,它不是完全建村子,也不是完全建城市,它是一个有机的连接点。
时代财经:农民工群体也是农业农村问题中一个重点。你怎么看待农民工群体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
李小云:农民工问题现在看起来不像过去提得那么多了,原因是很多的农民工事实上已经融入到城市。
最近江西省已经完全取消城市落户限制,未来还会有更多农民工转移到城镇,并且可以转成城市户口,那么他们实际上就变成城市人口了。
随着乡村振兴工作和家乡建设的需要,还有一部分农民工会回到乡村。这样的话,农民工这个群体会出现两个方向的流动。
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中央一号文件:设立5年过渡期
来源:第一财经;本文有删减
2月21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正式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十三五时期,在2020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中央一号文件称,“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央“三农”工作的重心也顺势发生了历史性转移。
根据中央一号文件,党中央认为,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依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设立5年过渡期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难点在“三农”;构建新发展格局,潜力后劲在“三农”;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基础支撑在“三农”。
这就意味着,尽管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即将“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但仍然需要继续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小云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脱贫攻坚战极大地缩小了贫困地区农村和中部及发达地区农村在各个维度上的差异,补齐了实现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短板。这在客观上形成了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农村实现同步发展的基础,但是从贫困发生的客观规律而言,消除农村绝对贫困并不意味着贫困的最终解决。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农村绝对贫困问题解决之后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并不意味着不再推动扶贫工作,就大多数乡村特别是脱贫摘帽地区而言,扶贫工作不会终止,二者的有效衔接是未来稳固脱贫攻坚工作和乡村振兴工作的关键。
为此,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设立衔接过渡期。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做到扶上马送一程。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党中央对我国未来农村扶贫工作以及乡村振兴工作进行的战略性部署。
李小云称,这一部署将稳固脱贫攻坚的工作与乡村振兴的工作有机地整合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体系中。这一部署为在十四五规划中如何推进稳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区域发展、新型城镇化以至于发育国内、国际大循环相结合的新的发展格局提供了战略性框架。
推动“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
如何有效衔接呢?中央一号文件提到,过渡期内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并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节奏、力度和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推动“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抓紧出台各项政策完善优化的具体实施办法,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
李小云认为,对未来脱贫摘帽地区而言,稳固脱贫攻坚的成果依然任务艰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将会是这些地区乡村振兴工作、区域发展工作以及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重点。返贫问题、脱贫不稳定的问题以及相对贫困问题,都将会同时存在,从而成为这些地区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从这个角度讲,中央强调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实际上也主要是指脱贫摘帽地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作者系《中国乡村发现》学术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讲席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原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原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