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刘忱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

[ 作者:刘忱 李昌平 潘家恩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03-02 录入:曹倩 ]

刘忱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图1)

加强党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

刘忱

刘忱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图2)

今年的一号文件中提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强调的首先是领导机制建设。文件中对各级党组织指导乡村振兴的具体任务做了深入细致的规定,如省、市级定期研究、建立基层联系点和三级干部轮训制度等,这就是省市级把握全局的工作,县委书记的主要精力放在乡村振兴工作上来,可见今后整个县域工作要围绕着乡村振兴工作来开展。 

文件同时强调五级书记抓振兴,讲得很具体。主要是为了扭转过去那种由主管副职来抓三农工作的惯性思路,地方和基层领导的精力要从抓经济发展转到以乡村整体振兴为引领,形成以乡村振兴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各级党组织领导乡村振兴工作,要义在认清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扎实做好农业农村在国民经济发展大局中的稳定器、压舱石作用。首先必须立足本地的特殊环境和本土本色,促进绿色特色。党的领导工作重点应该向深化改革要动力,加快在农村各个领域的发展机制和政策体系建设,把党的领导向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延伸。切实衔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关系,统筹推进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党的自身建设这六大建设。 

通过组织和金融促进农村产权有效

李昌平

刘忱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图3)

城市人可将房产买卖、抵押贷款、入股等,能够死钱变活钱,带来持续收益和可支配的现金流,视为城市产权有效,农民房产则很难买卖抵押,不能带来经营性和财产性增值收益,被认为农村产权无效。 

农村产权有效表现为:第一,能将分散资源整合,整合经营收益增加;第二,农村产权能够抵押融资、作股,可资本化经营运作;第三,能支撑农民组织能力提升,提供服务,改善治理。 

如何实现农村产权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问题。在路径上,要通过组织有效和金融有效来促进农村产权有效。村社是个组织,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稳妥规范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可以此为契机,在村社内部培育内置金融,服务乡村资产的抵押和融通,能让村社组织有能力,金融变得有效,一举两得,同时为农民经济组织提供金融服务,打通组织有效+金融有效=产权有效的可行路径。 

让人才成为乡村振兴的内生推动力

潘家恩

刘忱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图4)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乡村人才振兴,对此,我们要从整体角度考虑,人才为什么没有振兴,或者人才外流的原因是什么?从客观上看,一是城乡差距,特别是经济上的差距带来机会上的不平衡;二是文化差异,城市和乡村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青年人在文化价值上长期被城市文化塑造。 

受疫情和经济下行双重影响,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逆城市化,同时中央提出构建国内大循环新格局,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大环境。网络化办公或者灵活工作成为另一种可能,今天在城市和在农村,只要有WiFi的地方,工作差异缩小。对应着乡村多业态产生的巨大人才需求,使青年人能够将生活和工作在乡土空间实现双赢。 

为此,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回流的机制,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整体支撑。第一方面是要建立城乡融合和多元化发展的价值观及思维方式,加强宣传教育和文化引导,转变人们对城市和乡村的观念,使回到农村和从事农业成为有尊严的工作,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而为人才振兴营造宽松包容的社会环境。第二方面是要在从小学、中学、大学甚至到研究生教育的不同阶段中,融入更多劳动教育、自然教育、传统文化等,改变长期去乡土化的教育模式,与乡土社会建立基础衔接,使青年人回乡具备思想认同和生活技能。第三方面是需要有配套的政策和创新制度,逐步在适合的村社建立本土化的教育、医疗体系,能够享有基本的社会公共服务,解决青年人回乡的后顾之忧,同时考虑土地、宅基地等用地制度的创新,使青年人与村社建立财产关系。 

我们应该为主动下乡开扇门,为被动返乡留条路,化危为机,让人才成为乡村振兴的内生推动力。


(作者刘忱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李昌平系《中国乡村发现》学术委员、中国乡村规划设计院院长;潘家恩系重庆大学高研院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重庆日报》2021-02-26第017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