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您觉得在 “ 十四五 ” 规划中,乡村振兴主要实施路径应从哪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加快城市化进程,以城市化带动乡村。首先要解决进城农民市民化问题。同时城市的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要进入乡村。另外,乡村自身空间需优化,要相对集聚。
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补短板。习近平总书记说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存在短板,主要集中于农村,体现在公共保障、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要在乡村空间优化的同时考虑补短板问题。
三是乡村治理。首先要构建农村治理体系,实现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的局面,达到治理有效。再次,进一步深化农村集体经济,构建使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农民真正成为市场主体,收入不断增加,财产权利更完整的体制机制。
Q2:对于人才外流严重、基层干部缺乏的乡村而言,实现振兴的途径有哪些?
对于人才外流问题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人才振兴的指示。不同人才通过不同渠道解决。一是内部培育,通过政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二是外部输入,科技、管理、党政干部等人才外部输入,还有大学生选调、支教等多种渠道。三是人才政策配套和市场激励。
Q3:您觉得南北方农村在哪个历程或阶段使得两者发生差距,应如何减小发展差距?
因为自然资源差异,上世纪六十年代北方农村是比南方更富有。南北方农村主要在改革开放时期拉开差距,改革开放时期浙江地区农民开始从事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同时民营经济发达,激活农民市场活力。而东北国有经济比重高,改革进程较缓,机制不够灵活,效率较低。
东三省农业农村的发展,要坚持走城市化、工业化道路,农村劳动力要向非农化发展,这样才能发挥其农业的规模优势。如今农村劳动力剩余,尚未发挥规模效应,劳动生产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还需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Q4:南北方的乡村振兴的发展侧重点应该如何?
乡村振兴从南北来看确实存在不同模式。长江以南和以北自然禀赋、乡村建设、产业结构等多方面具有差异,需要从当地特点出发来走自己的振兴之路,形式多样。现在普遍存在学习浙江经验的现象,事实上由于资源环境、发展阶段差异的存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谨慎借鉴。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希望山东省打造乡村振兴 “ 齐鲁样板 ” ,山东是农业大省、粮食主产区,山东省的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对整个国家农业农村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南北方乡村振兴都需要把握规律、体制创新。
Q5:您觉得在推进农业组织化、品牌化、电商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是什么?
当前品牌化主要存在后续运营的问题。品牌效应具有阶段性,一开始打响品牌效用明显,但之后很难增值,同时政府打响公用品牌之后需要交给市场主体来营运,涉及到政府运作和市场营运结合。
电商发展势头良好,但是电商的问题是能不能真正带动农民,而不是替代农民,如今线上发展快而线下萧条,互联网很重要但是在农村要注意带动农民,而不是替代。
组织化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合作社规模偏小,服务农户的能力不够。第二,服务功能不够完善,只有生产、经营、营销功能,没有抵押、保险、信贷、融资等金融功能。第三,存在合作社异化现象。要规范合作社发展,鼓励合作社联合,赋予更多功能,全面深化“三位一体”的农合联改革。
Q6:对于浙江来说,很多农村户口不愿意迁入城,通过规划手段如何实现城镇化的目标?
新时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需要放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统筹考虑,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就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而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仍然存在16%左右的差距。
这实际就是农民问题,进城农民不稳定,需要通过城市化消化。浙江农民不愿意搬迁主要是权利问题和利益问题。权利问题是农民的权利不能交易。房子不能买卖,土地承包权不能市场化交易,如何搬迁呢?利益问题是搬迁到城市有什么好处呢?即使可以交易但没有很好的交易价格也不愿意搬迁。
农民不愿意搬迁,但我们可以对乡村空间进行优化。通过集聚打造乡村群,形成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有效覆盖的空间。当然也需要分类规划,一是保护特色村;二是城中村、镇中村改造;三是重点建设中心村新社区;四是撤掉一些村。另外还可以结合省里的全域土地整治。
Q7:最后,希望您能给我们刚入行的年轻设计人员一些职业建议!
我认为规划既是技术也是产业,既是事业也是业态,要以产业理念来做规划,了解规划产业链有哪几块组成,核心是什么。不仅能规划,还能解决运营、投资等问题。
年轻人在规划领域要有视野,有雄心壮志,规划绝对不是图纸上画画,同时也需要多了解政策。所以规划院要有不同知识结构的人加盟,年轻人在规划领域大有作为!
(作者系《中国乡村发现》学术委员、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教授,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浙江大学规划院 2021年2月2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