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相同的事物,站在不同的角度,我们看到的景象也就会不同。对于新农村发展的看法,站在我的角度。我对当前新农村建设成果的感觉是;这些成果就象歧路上的风景,看起美好或相对美好,但它并不能说明我们新农村发展方向的正确。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村为什么还要拼命建设不受市场认可的美丽住房?——农村的住房建设凭什么可以不服从市场经济的指引与配置!另一方面,农村人把大量资金投在农村住房建设上,那他们怎么可能还有钱到城市去购房入户——他们大力建设美丽农村住房的行为是否符合我国城市化的发展的目标与方向?“时代大潮滚滚向前,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我希望我们农村人,同时也希望“三农”专家们多从市场角度,城市化角度以及现代人生活的角度去多看看,多想想;我们的新农村到底应该怎样建设——真不是把农村旧房子翻新,刷新那很么简单!
下面是我构想的新农村改革系统,因为我构想的新农村;1.它服从市场经济的指引;2.它顺应了我国城市发展的方向:3.它回应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需要;4.它相信后现代社会城市人会出现希望回农村生活的现象;5.更重要的是它相信我国传统农民将会消失(农场主与农业工人将会取代传统农民,而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生产第一线的社会劳动者,)!——它设想的是没有多少传统农民的新农村——是由“非(传统)农民”主导农村社会发展的一种新农村!所以我相信我设想的新农村会比别人设想的新农村更优秀!更有现实指导意义!具体从以
下新农村改革系统的新农村的住房构想 ,新农村的土地规划构想 ,新农村的养老构想,新农村的教育构想,新农村的殡葬文化构想,以及包含治安,市场网络等方面内容的其它问题构想中可以看出。
新农村的住房建设构想;
新农村的住房建设,要服从市场经济的指引,要坚持我国城市发展的方向(村民不应把太多资金投在农村),而在具体规划建设上,我们要围绕村民高度集中居住与方便村民生活高度共享来做文章;
一.在总体规划;一个标准村要新建一个居民点,但这个村居民点的选址必须服从按镇政府的总体规划——它必须选择在相邻二至四村交汇处的土地上(这些地方的土地,通常受村民关注较少,而且多为山地或土质较差)。以便与邻村一起,共同拼成镇的一个较大的农村居民生活区。
二;具体建设规划;镇的每个农村居民生活区,它的中心有广场,还有一条乡镇公路直接穿过广场。而且按统一规划,居民区广场外的数圈楼房(关折所在); 1、广场外第一圈的楼房是统一为四层高的平房(各栋楼样式不同,但总高度却一致),而且这些楼房左右相邻房屋屋顶都必须有小桥相连。并在空中形成环绕广场的大平台。2、中心广场外第一环外的其它各环房屋,它们都建六层。且前后房屋的第五楼楼梯口,都必须伸出小桥,把各环房屋前后连接。3、广场外第一环的房屋中,有小区居民共同拥有的一,二处电梯,通过这些电梯,小区居民就可以轻松直达小区广场外第一环某栋房屋的屋顶(电梯在中间各层楼都不会停!)。然后通过小区这些楼房左右相连与前后
相连的小桥——即小区居民的高空共享平台,村民就可以轻松到达小区高层的每一户人家里——如住小区最高第六层的居民,他们回家就可先坐电梯直达小区第五层的共享平台,然后再往上爬一层楼就到家了,这和住在地面第二楼是一样的,而住第五层则和住地面一楼一样出行方便(此时村民爬楼的最大难度是“上一层或下二层”)。4、当我们坐电梯来到小区广场外第一环的房屋屋顶,我们可以环绕并鸟瞰小区的中心广场,在那里也许有我们的亲人正在打球或玩耍,而当我们顺着小区第五层楼(即第四层楼顶)前后相连的小桥来到小区最外围的房屋,我们也可以远眺自家的菜园以及美丽的田园风光,甚至还可以与在地里劳作的家人直接喊话。想来,这些都是美好的。但美好又何止如此!
三.建设的市场运作;在镇农村居民生活区内的房子,因为它实现了农村人的高度集中居住,所以只要不超标建设,政府就会给他们的颁发《房产证》。因此这种农村住房的建设,它也可以享受抵押,按揭,分期付款,以及高度自由买卖等城市住房建设的待遇。此时,村民也可以分期付款方式去购买这些住房(也可通过劳动去抵付部份购房款),购买后也可抵押这些房去贷款。而此时城市人也可以在机会在这里购买住房——我们在此建设的是直接包括了城市人利益的新农村,是属于全体人民的新农村!.....
新农村的土地规划构想;
新农村地土地规划的目标;它首先要满足村民希望自己种菜的愿望与需要;其次它要满足现代化农业的生产需要——它要设法方便农村农场的建设以及农村农场之间的相互兼并。还有是它还要实现
村农业生产区与农村生活区的适度分离,以避免相互的干扰——其实这也是我们农村需要重新建设居民点的重要原因。因此;
一.在农村土地的总体规划上,当一个村的住房规划初步落实后,那村集体就可以在远离村居民点土地上建设若干集体农场———此时村的居民点如果在村的南面,那它对应的村集体农场地就规划建设在村的北面!而居民点与农场地之间的土地,就是村民可以分散承包的菜地!
二.关于村农场的规定;首先在农场使用权的归属上,前期村集体会在村内通过招投标方式在村内确定农场的使用权与经营权。但多年后,村集体农场的使用权与经营权会由市场来确认归属。到那时,村农场之间就可以在村内相互兼并,同时也可以与“北面”村的农场地连成一片以便形成更大农场。其次,村农场地所有权和最大部份的劳动权(即招聘本村人干农活)则长期属于村集体,并由村集体统一规划。至于村农场的具体经营则由获得农场经营的农场主们自己决定——农场主才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关折的直接力量。
三.关于村民分散承包地的规定.首先,村集体在重新规划分承包地时,要确保所有村民都可以免费在村居民点附近可以承包一定面积的菜地。(但在村居民点内拥有城市户口的村民,他们承包菜地就要交承包费)。同时,村集体还要引导村民种菜而不是种粮食!其次,当村民外出务工,他就可以按规定把承包地交回村集体(或转包给他人),那集体就会通过适当调度,把这些土地并入村集体农场,并从集体农场得到更多的租金和更多的国家粮食生产补贴(也就是说,政府粮食补贴和大部份的农田水利补贴都只应该补给农场)。然后集体
就可以用这些资金来奖励放弃承包地的村民。但在另一方面,当村民放弃承包地后,又因某些原因希望再次要回自己的承包地的情况,那村民就只要在耕种季节之前,通知村集体从集体农场靠近村民承包地的边缘适量划拨土地即可——这些划出来的土地,它虽然已不是村民之前的那块承包地,但面积却是一样的,而且离家的远近也差不了多少,所以村民也是可以暂时接受的。但在此土地一出一进的过程中,村农场的生产却并没有太大的影响,除非经济大萧条来临——但就算这样,对农场生产的影响也只是短期的。
四,关于农村住房建设用地的规划;农村小区的建设用地(含广场用地,花园用地,房地基占地)和其它建设用地:前期村集体可以以土地最高产量来按年租用村民的土地,后期则可以待小区建设基本完成,在农村土地重新调整的过程中,从村民可承包土地的总量里加以扣除。而那时,农村居民小区的建设用地却可按政策直接实现私有化!市场化!!!
新农村的养老构想:
因农村老人的子女们必须长年在外工作,所以新农村需要建设的养老方式;是以集体养老为主,以家庭为辅。具体;
一.在建设上;每个村要在自己村居民点旁边建一个环境优美的村养老院,养老院内要有楼房,有广场,有食堂,有娱乐室,有医护室,有小农场,有牲畜杂房,有鱼塘,还要有大量老人休息室。
二.在管理上;村养老院的管理权归村老人协会;村老人协会不仅是村养老院的直接管理组织。而且也是村内重要的权力监管机
构(监督村选举之类的工作,此处暂谈论)。在管理村养老院问题上;1,老人协会不强制村内老人在养老院生活(村内老人可以自由地自己家与养老院之间来回走动),但达到条件的村内老人,他们都可以在村养老院内免费获得一个床位;而且每天可以在村养老院免费吃三餐。2.为了维持村养老院的正常运作;村老人协会会按规定向老人子女和全体村民收取养老钱与义务工。同时也会动员村民向村养老院捐钱,捐人工。有了这些钱和人工。村老人协会就可以通过自己种蔬菜,通过自己经营苗莆(村民种菜要买菜苗),可以通过自己养猪,鸡,鸭,鱼(村居点及村养老院内有大量剩饭,剩菜可收集用来养牲畜)来增加养老院收入,以改善养老院设施与伙食。3.村内老人的医疗费及特殊伙食费,及护理事宜都由老人子女负责,但村养老院会主动为他们提供护理帮助。
新农村的教育构想;
新农村的教育由村委会下辖的村团支部负责执行,它的内容包括组织学前教育,干与青少年教育和建设终身教育三部份。
一。在组织学前教育部份,村团支部会组织家长,聘请幼师。并在专业的指导下,在村内为胎儿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建设和布置许多功能房,以方便孕妇,婴儿以及幼儿们的集体学习与活动(村居民点有大量村民房屋常年空置,村集体可以以很少的租金租用这些房来做许多事——不一定要集体自己建房)。
二,在干与义务教育方面;1.办学上;争取镇的每三个大型居民点(约十个村)共建一所有九个年级,大约十八个班级的中小学学校。
而且这个学校又要分出三个分校——以保证镇的每个大型居民点都会建一所有六个班级的分校(为方便孩子们就近就教)。另外在各居民点内的各村团支部会联会组成自己居民点分校的董事会。 2.在管理分工上,学校的教学进度与教学质量以及学校老师的工资等工作都归镇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但分校其它后勤,教学监管,课后教育之类工作则由各分校董事会负责。3.各分校董事会在管理各自分校的工作上;首先在硬件上,董事会要为分校在居民点内提供建学校教室的土地和大部份资金,要出资建学生活动场所(居民点中心广场可以算做是学校学生的部份活动场所);还要把村内指定的鱼塘改造成可以供学生游泳的地方;要把村内指定的山林改造成学生可以野营的地方;还要负责学校桌凳等设施的维修与翻新。其次在学校管理上,学校董事会免费为教师提供住宿;会设法为教师增收(请教师夜里教村民和辅导学生);会协调村委与学生家长以共同组建教育奖励基金(分校董事会虽不能处罚表现差的老师,但他可以奖励表现好的老师!);会参与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再次是学校董事会会主导学生的课后教育,手工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会组织学生放学后的作业辅导,会组织大学生带小学生,会安排技术人员让孩子很早就学到木工,泥工,电工,种地,种菜之类的专业知识——农村的孩子,他们很早就要学会“做爱因斯坦的小板凳”)。会派人参与学校组织的带有一定意外风险的户外活动和课后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
三.在终身教育方面;村集体会在村民活动中心建村图书室,村团支部会在村民活动中心定期组织各种讲座,各种知识竞赛。会安排人教村民基础知识,社会知识和实用技术(村内各种专业人员可以免费组织,居民点内分校教室与活动场在夜里可以向村民开放!)。
新农村的殡葬文化构想;
我们从上面可以看到,新农村的人会住进小区的楼房里;新农村的土地要不是村民承包种菜,要不就是归农场在经营。这对农村的土葬文化形成了挑战(人死后,村民没法在居民点与楼房里搭灵堂,同时也没地方可埋人——菜地太小,而埋人与扫墓又会影响农场的生产),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农村土葬文化会严重影响以上农村的住房与土地改革。。。。。。所以我们要高度得重视农村殡葬的改革与重建。具体;
1,按规划与规定,镇的每两居点之间可以建一个中心祠堂(准许各村祠堂的独立性)。
2,村民死后,尸体应直接抬入祠堂以便举办各种传统礼仪。
3,死者出殡前夜,市殡仪馆应派车将死者与棺材一起运到火葬场。而在火葬场尸体火化后,骨灰盒应存入原棺材并连夜运回祠堂(殡仪棺的男女棺材可重复使用)。
4,死者出殡时,应举办开棺仪式,由亲人从棺材里捧出骨灰盒,并按辈份将骨灰盒存入祠堂的楼上,在那里,死者先人的骨灰盒也在哪里——在情感上,此时死者已回到了先人的怀抱!
5. 为弘扬这种新的殡葬方式,每年春节,清明等重要节日,村委会会应组织村民去祠堂祭奠自己的先人。
由上可以看出,按新的殡葬文化,除了大恶之人以外(大恶之人
不能入祠堂,死后土葬),所有村民死后就都会火化并按辈份存放在一起。回过头来看,既然一个村的人死后都会在一起,那在生之时,他们当然就会自然团结——其实让村同团结以共同应对市场挑战,才是农村殡葬文化改革最大意义所在!!!——民族精神可以把我们所有中国人紧紧团结在一起,而农村新殡葬文化所强化的宗族精神也会将村民紧紧团结到一起,宗族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份。宗族精神的强化其实也是对民族精神的强化与充实。为了强化宗族精神与民族精神,所以我更有必要发起并引导以上的农村殡葬文化改变!!!!
新农村其它问题的构想;
新农村以上硬件与软件的改革构想都很好,但它们的落实还需要我们以下问题的配套改革。
1. 治安体制建设;新农村因有新的可封闭式居民小区,所以新农村只要的居民小区门口设个治安室(镇派出所每天应派警察来村治安室巡视一次)就可以大大提高村民居住的安全性;另外这种农村生产区与生活区的适度分开,也可以有效保障农村农场生产的安全性。
2. 市场网络建设;为了方便村民的市场行走,新农村村集体应建一个“合纵连横”的市场网络,在“合”的层面,村集体要加强村民之间的团结与合作;在“纵”的层面,村集体要加强村民与村在外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要设法让村在外工作人员带领村里人向外发展。同时还要设法加强城乡信息的流通。在“连”层面,村集体加强与邻村的这间的合作,以便抱团对外发展。在“横”的层面,农村参照城市“友谊城市”的做法,在全国结交五个左右的“友谊村”
——加上邻村在全国结交的友谊和友谊村在全国的其它友谊村,那一个村在全国就会有一,二十个相对固定的村一级合作伙伴。这样一来,全国农业生产和资金,土地,技术,人才,市场就全部整合到一起了。这时我国东部农村的资金可以投到西部农村的生产中,南方农场的水果可以与北方农场的水果可以物物交换了...
3. 农银关系改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银行的地位非同一般,农村与农村人的发展离不开与银行的合作。所以农村集体要主动出手,要设法加强自己与银行,以及村民与银行的合作。首先农村集体要为自己选定两个左右的合作银行。其次,农村集体每年要按银行要求更新村民信息并按信用等级分类。再次是农村集体要在指定银行设立担保基金,以获得指定银行对村民的小额贷款担保审批资格。还有是农村要帮助银行对农村住房与农业生产的投资,要用集体力量去帮银行催收贷款——这样银行才会放心农村的投资!
4. 农村社会管理制度改革;农村社会管理制度改革是上述新农村改革目标能否得以具体落实的一个关键!在上面的农村改革中,我们看到农村老人协会,农村团支部的重要作用,再加上农村党支部,农村妇女权益协会,农村村委会的传统重要作用,所以在农村社会管理制度改革上,我们首先要对农村上述五大组织进行重新定位与分工。以应对不同的农村社会改革发展需要。至于具体要怎么做,我们在此不作探讨。
以上是我个人的新农村改革构想,要具体落实这些构想,感觉真的很难。但“新农村建设的任何一个方案,要落实都会难——所以要评价新农村建设方案好坏的关折不是要问它落实难不难,而是要看这些方案是否顺应时代潮流,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至于方案具体的落实问题;相信有了时间,有了全国上下一致的努力,再难的方案我们,再大的目标——只要合理,我们都可循序渐进地把它加以落实!而我的以上新农村建设构想,它顺应了我国城市化的发展目标与方向,符合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同时也汇集了城乡所有人的利益。相信有了时间,有了循序渐进的策略,再加试点与榜样的号召,所以我们不应担心它的落实!现在我们要做的是理论完善与初步的社会实践以及进一步的理论完善。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