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张晓山:传统小农户如何向现代小农户转变

[ 作者:张晓山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03-24 录入:王惠敏 ]

如何让传统小农户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是现在的热门话题。如何实现这些,我认为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历史文化、资源环境采取不同的路径和方式,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这也是汉源的实践经验给我们的启迪

第一,据我了解,汉源的现实经济社会自然条件是不利于传统小农户的发展。从经济发展机构讲,2018年全国的产效全产业,一产占比7.2%,二产占比40.7%,三产占比52.2%,汉源的一产占比19.87%,二产占比14.13%,三产占比33.83%,意味着汉源的农业比重很大,其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也说明汉源的整个经济发展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状态。随着经济发展,农业在全产业链里所占的比例逐渐下降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

第二,政府财力有限。2018年,汉源政府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24.21亿元(左右),我估计政府的可用财力大概在11-12亿元,大部分用于产业支付,也就是说汉源的财政是典型的吃饭型财政。所以说过去汉源是工业缺电、农业缺水、财政缺钱,现在前两者不缺了,但财政仍然缺钱。

第三,村集体基本没有收入。汉源的村子有210个,社区22个,生产队88个,村上基本没有集体收入,开展公益事业、改善基础设施比较困难。

第四,人均占有耕地少。人多地少,这是农业资源禀赋的限制,这个问题不是短时间内能解决的,集中居住也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实现的,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小农户加集体经济将是我国主要的农业经济方式,这在汉源这里体现得非常生动。汉源全县耕地是42万亩,人均耕地少且分散。

在以上的不利条件下,但我们仍能看到汉源成为了全省全国的科技示范县、农民增收先进县、现代农业重点县,我想汉源的实践经验提供了答案。

其次,汉源根据自己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特色的产业农业发展。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从2018年到2020年,根据各地资源禀赋、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基础有序开发优势特色资源,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最后是形成特色的农业产业集群。汉源某种程度地实现了这段话,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

具体讲,汉源第一形成了经济作物为主的物质结构。包括五大水果、三类蔬菜等,全县耕地里很大部分是刚才说的水果基地蔬菜基地等。

第二,汉源的种植结构是在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资源环境上发展而来的。汉源的土地资源中不适合大规模耕作的坡地很多,与全国水平相比,汉源的坡耕地、陡坡耕地占比更大,全国的平均水平是占总面积的20.09%,汉源则是占总面积的94%。这种情况下,其他地方25度以上的坡耕地是退耕还林,汉源却没办法这么做,只有悄悄地开发起来种水果和花椒。这在森林法条例里没有明显规定,但以汉源的情况来说也是没办法中的办法。另外就是汉源的历史文化传承。汉源种植花椒有上千年历史,上世纪90年代,这里生产的花椒、蒜薹享誉全国。现在汉源的花椒种植面积很大,而且经过长期实践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模式,这也促进了汉源的经济发展。

第三,汉源特色的农业产业发展结构。汉源的发展关键是将传统小农户逐渐转变为现代小农户,标志就是小农户能够比较顺利的和市场连接。

(一)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以交易成本最小的方式实现小农户与市场连接。对于汉源的特色产业,包括五大水果,三大蔬菜,柑橘等,关键是要形成市场。这就能使得它的特色产业群保证了市场的营销,和市场上的通道。我问过村主任,问他除了当主任还干什么,他说搞水果营销,给老板带货。现在外面的老板都称作合伙经纪人,合作方式也是季节性的,和农户是互利共赢的关系。所以我们一般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送机制,有些情况下,市场是取代了合作者和企业之间的联系,直接与市场对接常常能降低成本,如果是深加工可以找到企业,但对于鲜果来说直接配送到市场就能减少很多时间和金钱成本,农户也能获利更多。

另一种情况,看花椒工业园区,这就是企业和农业合作社,它联系着1.5万名花椒种植户。我问过老板,合作社有什么用,他说合作社是负责从农户手里收上花椒,而且汉源花椒是非常有名的,因此他们更要保证花椒的质量,不能以次充好。这种情况下若是公司自己采购就不可能有合作社这么方便。对于休闲农业来说,合作社也能减少农户间的竞争与摩擦,内部统一定价统一管理,从而使产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不同地区间的地域优势。在市场经济的调解下,不管是企业也好、合作社也好,它的机制是不同的,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二)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村的电网水力等设施。

(三)农村的三产融合。一产和三产的融合也促进了传统小农户和市场的对接。

(四)一大批中生代和新生代的新时代农民坚守农业或回归农业,是传统小农户向现代小农户转变的人才支撑。这方面,昨天我了解到,劳动力里多是本地人员,常年外出的很少,产业的发展使农民自愿回归。我问他们的书记打过工没有,他说就打过一年,17岁出去打工一年发现挣不到钱又回来了。另外他们的副主任,24岁,本地人,在成都打工一年,一月3000到4000,后来发现回家做水果生意发现更好。所以那里的讲解员就说,城里有富二代,他们那里有“树二代”,搞果树的二代。其中的经济模式,围绕整个产业,有人做果树生意,种植果树则要修剪、授粉、摘果等,都要请小工,就消耗了一部分劳动力。

最后,未来的汉源,我认为深化改革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但到现在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占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始终还保持在20%左右,并没有大幅增加。说明了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性权力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农民作为集体成员如何将拥有的资产变为财产,进而产生收益增加收入,所以现在很多地方搞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但变完后的载体是什么?怎么变现,怎么真正做到实惠,所以要保证资产估量、股权构成科学合理,尽最大努力将所有资源与利益连接起来,否则就算有资源 ,没有出路没有伙伴也不行。所以资源要实现资本化的话,最终要形成劳动力、土地、资本和技术、管理等要素的相对均衡的运行机制。

这就是从汉源的情况讲,17年全国经营性收入37.4%。工资性收入40.9%,转移性收入5.4%,财产性收入16.3%(左右)。汉源由于农业占比大,经营性收入占的多点43.9%,工资性收入36.1%和转移性收入16.3%,财产性收入最少只有0.3%。所以这方面要加强建设。

现在我们看到国家发布的农业联盟机制、盈利模式,包括合作模式等,实际上就是怎样让农民突破现有的发展局限从而实现实质性的转变和升级。最终的话,中国的大部分农村能通过简单的改革建设,由国情决定的社会化扩大农业发展空间,通过生产的专业化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通过产业化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汉源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历史文化传统,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采取符合自己条件的路径和方式,促进了传统小农户向现代小农户的转变,汉源的农业现代化支柱将越走越宽广,汉源的明天也将越来越好!

(本文系依据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晓山在山区县乡村振兴峰会专题现场讲话录音整理,若有理解不当的地方,请专家及时指导纠正。)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 乡村振兴研究院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