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杨洲:怎样正确认识中国的小农户农业

[ 作者:杨洲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03-18 录入:王惠敏 ]

因为特殊的国情与制度使然,中国农村是一片小农户农业的汪洋大海,虽然一直以来都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但也有不足,有问题,特别是面向未来,缺乏竞争能力,落后低效的一面逐渐显现,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就势所必然了。因而,思考研究小农户农业怎么实现现代化,尤其是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是中国农业问题研究特别是农业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总体上看,中国围绕着“小农户农业怎么实现现代化”这一问题,必须立足基本国情,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积极探索并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为此,首先需要正确认识中国的“小农户农业”,端正对“小农户农业”的态度。一个国家的农业经营形态不是随意出现的,由不得人们想当然地去设计,一般是由其在历史发展演变中的资源条件决定的,同时具有特定的现实意义与合理性,任何对农业发展道路、模式与措施的研究和设计都需要立足于此。我认为:正确认识中国的“小农户农业”关键有以下两点:

1、“小农户农业”是由“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条件”与“农业的社会保障功能”共同决定的。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亚欧大陆国家,中国人在这片大地上生活了数万年乃至以上,对土地开发耕作了四五千年,在“人地紧张”这一组矛盾关系中形成了“人多地少”的基本资源禀赋条件,全部的土地仅能够维持人们的基本生存,最多是丰年有余。也因此,土地很大程度上不具有商品生产功能,而是具有社会保障功能,自然客观上就要求“均分土地”,于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遵循着“土地集中——改朝换代——均田——土地集中……”这样的演变规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搞建设,促改革,之所以成功了, 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遵循了这一规律,满足了人们特别是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在“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条件”下使“农业的社会保障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民群众逐步实现了温饱,进而正在奔向全面小康的路上,由此确保了国家稳定与经济的发展繁荣。因此形成了中国独有的优势,很大程度上是中国经济得以保持近四十年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但也因此形成“小农户农业”的广泛存在。

与中国不同,以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国形成了大规模的农场化农业,因为他们是脱胎于殖民地的新大陆国家,天然的人少地多,劳动力不足,只能实行机械化作业。当初农用拖拉机的发明是用来解决劳动力不足这一问题的,农场主土地有的是,但雇不到人来耕种。其它的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亚非乃至欧洲等旧大陆上的国家,虽然与中国一样,人多地少,但没有进行彻底的土地革命,原有的土地所有制及其财产关系没有被改变,大量人口缺失土地,(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又有限,就业不足,“农业的社会保障功能”得不到发挥,结果国家动乱,甚至还存在着农民武装,社会无法稳定。

2、“小农户农业”效率并不低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主要是因为评价或界定的标准不同,这里一般有两种:劳动生产率与土地生产率。很多人是根据单位劳动生产率评判的,即一个农业劳动力(的农业产出)所养活的人口数量,根据这个标准,当然是大规模农场化农业的效率高了,比如美国的农场主,一个人可以养活几百上千人,因为他一个人经营几万亩乃至几十万亩土地,这个标准没错,一个农业劳动力养活更多的人口有利于解放劳动力,但需要优越的土地资源条件,因此不能作为唯一的判定农业生产率的标准。若根据土地生产率即单位土地的产出特别是其养活的人口数量,则大规模农场化农业就没有效率了,反而“小农户农业”效率更高,因为它精耕细作,还会套种,间作等,同时作物种植及其产出多元化乃至丰富多彩,并不像大规模农场化农业那样仅仅局限于大田作物,因此单位土地在同等条件下肯定比大规模机械化农业产出高,进而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有关的量化数据请看下表: 

QQ截图20190318154150.png

    (备注:直接摘自温铁军《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一书的26页。其资料来源:厉为民:“人多地少国家发展高效农业的原则”,《中国农村经济》1996年第5期,14页。原文注:每组数字分别表示的是1971年和1991年的生产率,土地生产率以每公顷的作物产值计,劳动生产率以每个劳动力的产值计。单位是国际美元。)

    由上表不难看出,就劳动生产率而论,美国等新大陆国家的人均农业劳动力产出是中国的百倍,但从土地生产率角度看,中国的单位土地产出是美国三倍,甚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全世界的土地资源是日趋紧张的,从单位土地养活的人口数量看,中国的农业生产远比美国有效率,甚至中国的“小农户农业”对世界贫困或饥饿问题的解决做出了贡献。而若是全世界的土地都是像美国那样搞规模化、机械化、农场化经营,可能会饿死很多人。总之,毋庸置疑,单位土地产出较高是农业高效率的一种体现。而这是由“小农户农业”的经营形态造就的。

    作者系福建农林大学博士(在读)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竹莲居士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