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不难看出,城乡融合是本轮乡村振兴的关键。
一项工作如果被提到国家战略规划的层面,一方面说明国家对其重视程度,将举全国之力推动;另一方面也说明其面临的困难是巨大的,非举全国之力不可。城乡融合就是这样的工作,可见融合绝非易事。在城乡融合发展中要注意避免三个误区:
一是逆城镇化的误区
不能把“鼓励乡村振兴”理解为“逆城镇化”。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带来的基础建设、产业发展、人力资本培育等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功不可没;更进一步的城镇化是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撑,也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
破解之道:
中国要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城镇化与乡村发展缺一不可,它们相互补充、互为支持下的经济肌体、国力素质才不是虚胖。只有乡村和城市各自有了成熟的发展,才能让每一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安居之所。当前,我们与这种理想状态还有一段发展距离,最为鲜明的例子就是农民工。此前数十年,背井离乡、进城务工是很多求生存、谋发展的农民“不得不选择的路”。但与此同时,这些农民又不肯放弃村里的土地。不少人宁肯“地荒”,也不愿意“流转”或以其他形式让渡使用权。
尽管各个家庭都有不同的理由,但造成这种困境的一个关键在于:农民工既无法“同等”享受城市的教育、医疗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更难在城市站稳脚跟、落户安家,因而,家乡的土地是最后一道屏障,乡村“空巢”、经济凋敝实际上是体制机制和政策共同作用力的结果。
无论是城镇化还是乡村振兴,归根结底都是要让老百姓有归属感,获得感,能够安居乐业。城乡融合,本质上就是避免城乡二元对立,寻求共同发展。
二是圈地造城的误区
城乡融合不意味着“逆城镇化”,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演变为盲目城镇化,搞形式主义的“圈地造城”。一些地方以城乡融合之名,在缺乏合理的产业支撑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盲目追求“城镇化”,结果却是“有城无业”,浪费了投资、浪费了土地、浪费了振兴机遇、浪费了发展激情,引发了民众的不满情绪。
破解之道:
城乡融合、乡村振兴不是强行戴上“城镇”的帽子,而要把精力用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乡村振兴的本质是让乡村有魅力、产业有竞争力,这离不开对比较优势的探索。当前很多地方的乡村并非毫无产业布局,不少地方谋求“一村一品”或“多品”,以求核心产业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但困难也不少,不少农村的农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脱节;一些地方的农产品生产、经营规模有限,且不具备品牌效应,除了当地及周边地区,鲜为人知;一些地方农产品的销路往往是对口单位“帮扶购买”,这显然并非长久之计。
真正有效的城乡融合应该是根据区域的地形特点、自然条件状况,培育独具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或畜牧业基地,并建设起一条完整的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的产业链。产业建设不能左摇右摆、浅尝辄止,被动跟踪市场,而应当深挖自身特色潜力,主动引导市场。同时,通过引入战略合作、加强产业保险等多重方式减弱市场冲击。
三是画虎类猫的误区
理想的乡村振兴与城镇化应该是城乡差距非常小——城镇与乡村容纳相似的人口,且收入和生活品质差距都非常小。这方面美国做得比较好。
美国6000多所大学,大多数分布在乡村小镇以及由此形成的大学城,大量的公司总部也是如此,这些大学与公司“占镇为王”,在一个小镇上逐步扩展完善,进退的空间都比较大。这样做的好处是大大降低了员工与后勤人员的生活成本与居住成本,员工住在大学或公司附近,还能节省大量时间成本与通勤成本,衣食住行在乡村小镇成为居民的普遍选择。而大城市反倒出现了诸多“城市病”,如拥堵和高房价等。
此外,大学毕业生可以留在大学附近创业,于是斯坦福大学旁边就产生了硅谷;大学一般都有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当地居民的医疗问题就解决了;大学一般还有教育学院,所在地中小学的师资力量有了保障……通过这样的体系安排,几千个小镇被带动起来,大学还会开连锁学校,如加州大学有十几家连锁学校,纽约州立大学有四十几家连锁学校,几乎做到“一县一所”,有些成长快速的大学镇慢慢发展成了大学城,还有可能成为创业中心与新技术中心。
国内遍地开花的大学城其实是一场圈地运动,大学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对当地社区建设没有外溢效应,大学的学科布局也从没有考虑过如何反哺社区,而城市的基础教育和医疗也不会延伸过来,大学城是一座座孤岛,教师大多居住在主城区,每天花费在路上的时间很多。
欧洲城乡融合的典型经验是德国的城乡等值战略,也很值得借鉴。
“城乡等值”,就是居民无论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享受到的公共服务差不多。二战后德国的城市发展很快,吸引大量乡村年轻人进城打工,乡村陷入衰败之中。后来德国实施城乡等值战略,提出城市有的,农村都应该有;城市的硬件设施非常方便发达,乡村也要如此;城市的文体设施,乡村也一个都不能少。
经过多年的建设,德国的乡村变得非常优美,虽然年轻人还是继续往城里跑,但乡村吸引了大量城市退休的老人来养老,乡村有了人气,实现了城乡互通,城市像乡村一样美丽,乡村像城市一样便利,这样的城乡发展格局才是理想的。
反观国内,为什么会出现“空心村”?为什么乡村会陷入衰败?主要的原因还是乡村缺乏公共品投入、缺乏工作机会,所以才导致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镇。如果把乡村建设好,估计大家也就不会都往城镇跑了。当城里老人流行跟着保姆回农村陪伴式养老的时候,中国的城乡融合就算初见成效了。
我国的乡村小镇该如何发展,目前还没有一种成熟的模式,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无法直接复制美国大学镇总部镇的模式,我国的乡村小镇主要以农民为主,他们的消费能力不高,从事的农业收益也较低,我国几十万个行政村,几百万个自然村,未来究竟是走乡村小镇、特色小镇的道路,还是发展田园综合体,或是其他,仍需要综合设计与规划。
要想让我国的乡村小镇有活力,可以探讨多种模式与途径。最核心的是要让城市的资源往乡村流动,让人才下乡、大学下乡、公司下乡,把乡村的公共品服务提升起来,缩小与城市的差距。理想的乡村振兴和理想的城镇化,二者向一个方向努力,最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城乡就能达到真正的融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