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卢迈: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要对年轻人说

[ 作者:卢迈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2-25 录入:王惠敏 ]

2018年12月,距离“改革开放”第四十年过去,只剩下十天。

这天晚上,卢迈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参加了一场闭门会议,话题很简单:“四十年改革回顾与展望”。

两个小时里,卢迈和老朋友们“围炉而坐”。

嘉宾们均是改革的亲历者,大多曾是原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国家体改委,或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

他们中有北大教授、政策研究者,也有如卢迈这样长期关注社会公平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

两个小时里,他们聊了四十年来的改革,也聊了现在和未来。 

他们说,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但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他们说,改革和开放的步伐不能停滞,改革和开放是中国继续走下去的动力。

离开北京大学时,卢迈注意到未名湖面已结了冰,几枝湖畔垂柳小半截陷入湖面,固定住了姿态。

“年轻人会怎么理解改革?我是不是该对年轻人说说改革?”

卢迈问自己。

他认为,理解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缘起,对当下中国有重要意义。

让年轻人理解改革背后的本质逻辑、真实情况,为他们提供分析和思考的“原材料”则是他的责任。

这就是“亲历者卢迈”专题的由来。

接下来几天,我们将陆续放出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卢迈眼中的改革开放。

今天,卢迈谈到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从农村生产方式调整开始开始,小岗村被认为是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但农村改革的真正的起点在哪儿?改革前的农业生产模式,出了什么问题?“小岗村”背后,又有什么故事?

卢迈说

“农村的穷在当时看的很清楚,干一天活几毛钱,刨掉口粮很多家庭还要欠国家的,这种情况不单只是小岗村一个地方。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农村就开始了改革实验。”

“农村改革的起点就是允许大家开始可以包产到户、包产到组。总之,就是设定一个限额之后,其他部分归你。从这里走到家庭经营。安徽先开始实施,但这实际上是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发生的事情。”

在改革初期,中央为什么会出现摇摆的态度?

卢迈说:

"实践证明,如果不解放思想,不根据实际情况做决定,唯上唯书,是要出大问题的。"

“农村改革初期带来最大好处,是上下的互动,下面有实验、试点,上面有总结、推广。最后用大增产这样的好事情,来证明改革是对的。”

除了生产方式改革,农村发展还应该考虑什么因素?农村价格改革,处在什么位置?

卢迈说:

“农业能够发展,和当时采取的价格改革的措施有关。当时有一个超补加价的措施。卖够国家定额以外,国家就用超过定价50%的价格采购。

有些人批评50%给的太高,产生后面的问题。改革嘛,步子大一点,让人民真的看到这方面的好处,多生产、多收入,50%是很有效的。”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