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借鉴东部发达地区实施乡村振兴先进经验,加快推进西部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笔者等一行赴浙江省安吉县、长兴县、德清县就乡村振兴进行考察学习。先后实地考察了安吉县递铺街道鲁家村、天荒坪镇余村、溪龙乡黄杜村、灵峰街道大竹园村,长兴县水口乡顾渚村、龙山街道渚山村,德兴县莫干山镇君安里民宿等,并与当地干部群众进行座谈交流,发现有很多经验值得西部地区借鉴。
一、三县基本情况
安吉县、长兴县、德清县棣属浙江省湖州市。
安吉县位于湖洲市西部,长三角几何中心,面积1886平方公里,辖8镇3乡4个街道、1个国家级旅游度徦区、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际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总人口46万。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诞生地,是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全国首个生态县、联合国人居奖唯一获得县。安吉县于2003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美丽乡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绿色生态、产业融合发展为导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县域实际的“1+2+3”生态产业体系。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全国学习的典范。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0.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9.5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8237元、27904元。
长兴县位于湖洲市北部,江浙皖三省交界处,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太湖西南岸,总面积1430平方公里。下辖4街道、9镇、2乡,总人口64万人。长兴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历来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东南望县”的美誉。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长兴县坚持理念先行、科学规划、有力保障,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在省、市新农村建设考核中实现十二连冠,特色产业中芦笋种植、河蟹养殖、花卉苗木位居全省第一,长兴杨梅走进了人民大会堂。2017年,长兴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3.2亿元,实现农业增加值34.5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286元和29341元。
德清县位于湖洲南部,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西部,面积937.95平方公里,辖4个街道、8个镇148个行政村、27个社区,人口51万。德清素有 “ 名山之胜,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竹茶之地,文化之邦 ” 的美誉。德清县山水好、经济强、农村美、百姓富,作为浙江省首批美丽乡村示范县,德清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治理,以莫干山精品民宿为代表的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升级,得到农业部、浙江省的高度评价,美丽乡村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2017年,德清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0.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8.7亿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提高到50450元和29842元。荣获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中国工业百强县(市)称号。
二、主要经验做法
15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提出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简称“千万工程”),建设“美丽乡村”,为浙江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指明了方向。安吉县、长兴县、德清县紧紧围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坚持理念先行、科学规划、有力保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服务业,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
(一)精准定位,科学规划
安吉、长兴、德清三县处于长江三角洲的几何中心,区位优势非常明显,三县在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一开始就坚持高标准科学规划。从县、乡镇(街道)、村、农户,先大后小、先面后点,精准定位,突出特色和个性。聘请全国知名规划设计院(所)分别编制了县域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村庄布局规划、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农户房屋及环境规划。规划编制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个性,根据产业、文化、生态和村容村貌的不同,合理定位村庄主题特色,做到既融入整体大环境,又体现特色小“个性”。创建项目坚持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实施,所有建设项目必须作出与整体相适应、相协调的设计。
(二)精准配套,治理环境
考察三县认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建设“美丽乡村”的总体要求,不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立环境治理体系,强化农村环境治理。一是从2005年开始对高山分散居住的农户实施易地搬迁,实行集中安置,政府对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做到路、水、电、气到户,垃圾箱体到家;二是农村垃圾分类收集,每户农户统一配发有编号的垃圾袋,引导农户垃圾分类倾倒、分类收集,建立垃圾“户集、村收、镇中转”。实施水污分流,集中处理。三是制定了加强村庄环境建设长效管理的《实施意见》和《考核办法》,构建了县、乡镇、村三级考核监督体系,建立日常保洁、绿化养护、动态督查和违规问责等办法,做到建设一个、成功一个、巩固一个。
(三)精准培育,做强产业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建设的保障。安吉、长兴、德清三县围绕自身优势,选准主导产业,精准培育,做大做强,不断夯实美丽乡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安吉县围绕“中国第一竹乡、中国白茶之乡”,发展竹林108万亩、白茶10多万亩,不断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引导群众大力发展竹制品加工业和茶产业,家家创业,户户经商,实现了“两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长兴县精准发展芦笋1.2万亩、河蟹1.3万亩、花卉苗木28.3万亩,分别居全省第一,仅仅花卉苗木年产值达31亿元。乡、村围绕主导产业,立足山水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以乡村休闲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做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鲁家村通过发展18个家庭农场将整个村串成景区;黄社村发展白茶4.8万亩,产值达4亿元;渚山村背靠茶山、竹海发展杨梅3500亩,真正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一村一业”的格局。
(四)精准施策,创新发展
农村改革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安吉、长兴、德清精准施策,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发展。在完善土地确权颁证的基础上,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农村集体土地由村统一流转后再流转给企业、农场主,不但方便了企业经营,同时也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考察的鲁家村、余村、黄社村、渚山村通过土地流转等实现年收入均在400万元以上。二是创新模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公司+基地+农户”发展产业、“公司+村+农场”组建农旅公司、“协会+农户”发展乡村旅游等。如: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依托“中国白茶之乡”核心区优势,创新发展精品民宿,创造了一张床位税收达5万元的奇迹。
(五)精准投入,合力发展
安吉、长兴、德清三县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政府通过包装项目、争取上级投入,招商引资等形式筹措资金外,县财政对考核合格的村根据人口规模大小实行以奖代补吸引社会资本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如安吉县,近6年来,通过以奖代补共撬动各类金融工商资本投入60亿元,同时激励广大群众参与建设,两年来,村级集体共投入1.5亿元,农户个人投工投劳1亿元以上,用于村内环境改造和农户庭院美化。长兴县顾渚村按照“一户一图”环境升级改造,政府投入3500万元,而农户自筹达4500万元。
(六)狠抓党建,强化保障
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安吉县、长兴县、德清县始终把基层党的建设贯穿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的始终,抓党建激活力,强组织树品牌,走出了一条“党建+”的乡村振兴之路。如长兴县水口乡顾渚村建立农家乐支部“1+21+165”党员联系群众制度(1个支部的21名党员联系165户农家乐);安吉县鲁家村、余村村开展“三联三带”活动,即“村两委联系党小组,带领发展村户经济;党小组联系党员,带班参与乡村治理;党员联系群众,带头倡导乡风文明”,充分发挥了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启示和建议
(一)转变观念,突出特色
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要紧紧围绕乡村和美丽建设做文章。要根据村庄的自然禀赋、资源条件和区位特点,注重村庄和环境相互融合,尊重自然、尊重历史,注重个性,构建整体和谐,不要一味的统一,不要大迁大建,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实施好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保护。美丽乡村建设要能够抬头见山,低头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和生活乐土。
(二)科学规划,示范带动
规划是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必须结合当地实际,产业规划、工业规划和建设规划要统一整合,始终把高标准、全覆盖的理念融入到规划中,以规划设计提升建设水平。要坚持保护、治理和建设“三位一体”,规划村庄布局,实行分类指导,不能千篇一律。
规划制定后,每年选定3—4个条件较好的村(社区)开展试点,从细节入手,因村制宜,突出特色,追求个性,体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建设一批能体现特色的精品村。
(三)深化改革,激发活力
农村改革是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做好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全面落实承包地块、面积、合同、证书“四到户”,做好土地量化确权颁证。在条件较好的地方试点示范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深化以明晰产权、承包到户为重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动农村家庭经营向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方向转变。发展和完善党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规范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程序,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四)产业支撑,筑牢根本
要把产业培育当做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发展的根本。要利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好机遇,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乡村旅游、休闲养老、文化创意、文明公益等新型业态,不断延伸产业链,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一村一业”的美丽乡村格局。通过产业培育,逐渐引导美丽村庄变“输血”为“造血”,促进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五)突出生态,加强治理
要把农村垃圾、污水、绿化作为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环节抓实抓好。结合人居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引导农户开展环境清扫、保洁、垃圾分类收储,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实施水污分流,尽可能将农村污水能接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中进行集中处理;不能接入污水处理管网的,要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如沼气池)进行处理。要制定村庄环境治理长效管理的意见和办法。
(六)强化保障,加大投入
要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整合涉农政策、资金、项目,充分发挥财政杠杆的调节和激励作用。财政每年要明确资金数量,拿出真金白银,支持美丽乡村建设,保证“有米下锅”;要认真研究上级政策,积极搞好项目对接,争取上级资金投入;要调动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社会性资金注入;要打破部门、地域界限,涉农资金捆绑使用,集中力量办大事。
(七)党建引领,党员带动
要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建立完善县、乡镇(街道)、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体系,健全队伍,明确责任,让各级党组织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要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实现“党员带群众”的良好局面。通过党组织有针对性地把村里德高望重的贤人、发展产业的能人、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汇集到乡村振兴队伍中来,打造一支振兴乡村的生力军。
作者简介:田友明,男,汉族,重庆巫山人,农学硕士,重庆彭水农委干部,从事“三农”工作研究,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