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在“乡村振兴美丽共享—2018美丽乡村博鳌国际峰会主题论坛”上,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农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朱启臻教授做了题为《文化振兴及其实现路径》的演讲。今年五月,2018中国传统村落保护(海南)高峰论坛在儋州市开幕,朱启臻也接受过《今日儋州》报记者的采访。此次相见,分外亲切。
朱启臻开门见山地告诉记者,乡村是传统文化的根。乡村文化是农民群体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思想、观念、规范和习俗的统称,是农民群体顺应社会发展和具体的生活境况构建的关系模式和行为原则。乡村文化既有着多维的表现形式,又有着区域共性的文化形态;既担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担,又担负着发展乡村社会经济与文化道德的重任。乡村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能够充分反映某一地区人们的心理活动,是特定区域内人文、历史、自然、社会、生产力、意识形态等的见证。中国的乡村文化代表了农耕时代的文明和成就,蕴含着深刻的传统文化精神,体现了特定地区的信仰、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公众制度、历史传统和特定象征,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占据主流文化的地位。在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文化对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是传统文化的根”
朱启臻认为,乡村有文化。乡村文化包括农业文化、传统美德、民俗与生活方式、民间文艺等。乡村文化的载体包括、村落形态、乡村生活、生产方式、乡村手工艺等。
针对当前乡村文化遭受严重破坏的局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关系到亿万农民的生存与发展,又关系到乡村的“根”、民族的“魂”。同时,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乡村文化是构建乡村和谐社会的基础。不仅具有文化遗产特征,而且构成乡村社会和谐发展的力量与源泉。它们是农民根据自身特定的历史环境,对某种行为方式予以肯定的标准化行为模式,既是社会生产生活的稳定器,又是建构乡村文化与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乡村文化是彰显乡村地域特色的符号,是唤起广大民众对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本源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的重要途径。
乡村文化是促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乡村的民俗风情、建筑、农田、美食等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相对城市而言,乡村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保护和传承优秀乡村文化,不仅有利于加强乡村自身特色与生态文明建设,而且还能有效促进乡村旅游、观光、体验的可持续发展,为提升乡村经济收入提供多种可能。
“很多传统乡村文化正在与我们渐行渐远”
朱启臻认为,目前乡村文化传承创新的良好环境尚未形成,自然村落消亡的速度加快。相关统计显示,从2000 年至2010年,我国共减少了90万个自然村庄,平均每天就有300个村庄消失。而在这场博弈中幸存下来的村庄中,有很多却在新农村建设中因盲目跟风、模仿城市建设和发展模式,一窝蜂拆掉老式的传统建筑,盖起小洋楼,使得传统村落格局荡然无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依附于自然村落而生存的包括宗族、宗教、孝道、民俗等在内的乡土文化,终将随着于村庄的衰落和消亡,失去赖以生存的社会空间和文化土壤,陷入生存的困境。
同时,乡村文化传承创新主体出现了一些缺失。乡村文化精英的流失,表现在社会结构层面上的文化精英的流失,还表现在制度层面上的教育、传媒的话语权的减小。 乡村文化的传承人也在日渐减少,知晓乡村文化的乡村精英越来越少,直至乡村文化的传承难以为继。
乡村文化传承创新的客体也有所凋零。乡村文化包含民风民俗、生活习惯、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诸多内容。乡村文化渐渐脱离了其赖以生存的乡村大环境,成为远离农村生产生活场景与文化场域的文化形态,许多具有浓郁传统色彩的民间文化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很多传统乡村文化正在与我们渐行渐远。
“要为乡村文化选择正确的传承路径”
当下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把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与基层农民的基本利益诉求结合起来,而这种利益诉求依赖于农村多元参与治理机制的构建。
因此,朱启臻认为,要确立农民的文化主体地位,全力培育农民的乡土文化认同感。传统的优秀乡村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源头,也是培养农民的乡土认同和乡土情感的重要载体。乡土文化不是无根之花,它具有本土化、生活化、自然化等诸多特征,是盛开在广大农村土壤中的美丽花朵。要将优秀乡村文化融入农村学校教育,让学生逐步了解本地的社会生产生活和乡村文化,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自身的特色以及发展的趋势,培养学生浓郁的乡土情感和乡村、乡土意识,培育学生深厚的乡村情怀和乡土认同感,促进优秀乡村文化的有效传承和有序发展。
要大力培养农村乡村文化传承的精英,保护各类现有的民间艺人。乡村振兴背景下,要能够吸引外面的人才来本乡创业。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应及时建立乡村文化人才库及人才信息网,同时给予民间艺人以经济上补助、政策上支持,大力保护民间艺术的发展;要大力培养文化农民。乡村建设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教育,这是培养乡土精英的根本措施。要整合各种现有的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乡土文化培训。
要全力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朱启臻认为,应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导,并由它来引领农村多元文化的整合,增强乡村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深入挖掘其文化基因和精神内核,将乡村文化中节俭、朴实、和谐、共生、互利共存的价值取向和诚信、勤劳、互助、淳朴、诚信、仁爱等道德观念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吸收借鉴城市文化、西方文化的有益成分,理性甄别,选择我们所需要的文化元素,这对于乡村文化建设来说尤为重要。(记者夏佟)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今日儋州》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