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徐旭初等:合作社是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理想载体吗

[ 作者:徐旭初 吴彬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2-13 录入:王惠敏 ]

一、引言

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中国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依然是小农户,小农户的现代化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在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应当重新检视和反思以小农户为载体的农民问题。具体而言,亟需重新检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议题,并基于对中国特色的小农户和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反思,深入思考:①在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小农户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是否一致?②如何衡量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是否有机衔接?③再进一步,在不改变农地所有制关系和农户家庭经营基础上实现小农户适度规模经营的合作社,是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理想载体吗?

二、“小农”辨析

相较国外,中国的小农问题比较复杂。无论是马克思的“剥削小农”理论,恰亚诺夫的“生存小农”理论,舒尔茨的“理性小农”理论,还是后续针对中国本土的“商品小农”和“社会化小农”等理论分析范式,这些理论对于小农经济行为的解释都局限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及制度环境。因此,有效解释中国的小农经济行为及其特征,既要借鉴既有理论范式,更要将其置于新的社会情境(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社会转型)中来加以阐释。毫无疑问,对于现阶段中国数以亿计的农户而言,农业经营的“规模小”是首要的形式特征,也即所谓的“小生产”。当然,除了规模小以外,中国语境下的小农还具有一些同样重要的内部特征,比如:(1)兼业化渐成主流。当前,中国农户家庭的工资性收入取代了家庭经营收入的主体性地位,兼业农户已经分化为中国农户中的最大群体。(2)生计资本水平低。在现有生计资本组合状况下,中国农户的生计资本水平总体偏低,其中自然资本和物资资本相对充足,而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较为匮乏。(3)传统文化基因深。中国传统的农业文化自诞生之初就与小农生产方式息息相关,小农生产方式孕育出了传统农业文化,而传统农业文化也为小农生产方式的延续提供了思想土壤,根植于小农生产方式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至今还发挥着作用。(4)风险厌恶程度高。这是小农和中农、大农的重要区别之一,规避风险是小农经济行为的主导动机。小农的经济行为遵循的是“生存法则”,出于安全第一的理性考量,小农往往会表现出一些表面上看似不合理的行为。

三、现代农业发展辨析

党中央明确提出,应“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但需要认识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依然面临一些隐忧,具体而言,包括五个张力性命题:(1)粮食安全与国际市场之间的张力。粮食安全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具有极为深远的战略意义。随着时代发展,中国已经逐步由自给自足的传统粮食战略转变为有效利用国际市场、确保供需平衡的新型粮食战略。(2)农业的主体功能与多元功能之间的张力。就中国而言,农业的主体功能依然是“保障供给”,即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对食品的需要,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基础支撑作用。因此,要挖掘农业的多功能性,可能会削弱其主体功能。(3)土地规模经营与集约经营之间的张力。当前主要精力是放在集中耕地,扩大人均经营土地面积上,还是完善激励和约束措施,促进土地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化上,也存在排序抉择问题。(4)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生产之间的张力。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小农户家庭经营仍然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形态,未来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进一步发展,小农生产与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如何有机融合、形成良性发展的格局亟需深化探索。(5)农业综合生产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张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命题之一就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可持续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二者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农业生产的现实性与历时性的矛盾。

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如何有机衔接?

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有几个方面需要思考:第一,现代农业发展必然(过度)挤出传统小农,仅仅依靠传统小农自身力量去有机衔接现代农业发展,难度极大;第二,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应该是有机的对接、嵌入和融合,而不是勉强迁就,换言之,并非所有形态的小农户都能够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第三,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应有效缓解和克服小农户自身的弱势性,换言之,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实现过程就是改造、提升“传统小农”,培育“现代小农”的过程;第四,克服小农户弱点和弱势性,既要靠小农户自身的成长,更要靠相应的制度安排,特别是组织性制度安排。

那么,有机衔接要怎么去衡量?本研究认为,大约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能够为小农提供所需服务。第二,能够有效抑制市场波动。第三,能够提高小农户组织化程度。第四,利益联结机制要具有保障小农户利益的合意性。第五,要让小农户有自我成长空间。

综上,要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必须通过组织化路径,提供现代农业服务。改革开放以来,小农户为改善自身福利不断尝试对接现代农业发展,为了有效解释小农户这一行为的初始动机及逻辑,本文尝试提出一个“组织化小农”的概念。组织化小农是一个解释性概念,顾名思义,组织化小农是指组织化程度比较高但经营规模较小的农户。与此相对应的“小农组织化”概念,是指小农户以市场为导向,以合作制为基础,以利益机制为纽带,依据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进行有效整合的过程、系统或状态。

五、合作社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中的角色作用

在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小农户要顺利实现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大致需要三大现代农业服务的助力,分别包括生产性服务、经营性服务和金融性服务。在各类服务各个环节中,小农户接受现代农业服务的基本途径都是多元化的。而在诸多路径中,作为小农组织化核心载体的农民合作社无不扮演着重要角色,无疑是一种非常适用且合意的主体和载体。

本文认为,现代农业服务具有资本性、技术性和风险性三大属性要素。合作社的理论模型非常理想,对小农户非常友好,最能够保护小农户利益。当然,也应认识到,农民合作社在实践过程中并不尽如人意。具体而言,不难发现两个基本事实:其一,服务型合作社的技术性和风险性较低,定价相对透明,小农户明白了解业务内容,更容易参与和受益;但其中的装备类服务合作社的资本性较高,对小农户而言更多是社会化服务组织。其二,营销型合作社的资本性、技术性和风险性均较高,更容易出现精英控制、普通农户有限参与、定价不透明、利润分配不对称(最为人所诟病)等现象。然而,在相当程度上,作为农民合作社主体的营销型合作社依然是最可取的,虽然存在核心成员与普通成员的异质性及其分化分层,但与其说是精英俘获,不如说是一种内部分工、激励兼容的“类企业”制度安排。因此,应该客观地、理性地、辩证地看待合作社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无论如何,不能忘记“以合作社为载体”的价值期待,但不应机械地预设任何产业、任何产区、任何时期都必然会“以合作社为载体”。

六、结论与启示

当前,中国农业正迎来一场极其深刻的,而且是前所未有的大转型。其间,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则是亟待解答的重要命题之一。在这样情境中,农民合作社的产生和发展既有符合现代农业合作一般逻辑的内在动因,也有基于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基本情况的客观必然,更有因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的现实要求,还有根植于各地乡土社会的具体情况。而且,如果能够适当释放合作社的定义域(对“惠顾”进行重新诠释以深刻体认中国特色的股份合作制),不难想见,中国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天地必然更加广阔。无论如何,农民合作社无疑是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关键载体;而“组织化小农”的培育和成长,或曰“小农组织化”过程,将是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与法学院;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农村经济》2018年第11期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