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赵学雷:贫困地区实施乡村振兴的分析与探讨

[ 作者:赵学雷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1-28 录入:王惠敏 ]

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关于农村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是解决当前我国社会矛盾的一个大举措,对我们这些欠发达地区来说,也是改变我们贫困落后面貌的一个大机遇。能否抓住这个机遇,对我们能否后来居上、弯道超车非常关键。做为一名基层农业战线的新兵,借此机会向各位领导汇报一下个人的一些不成熟设想。

一、关于产业振兴

我们菏泽是一个农业大市,传统农业较为发达,比如粮食产量占全省十分之一,但没有优势产业,附加值不高,效益不突出,没有像安吉白茶、烟台苹果、五常大米等这些能靠农业产业带富一方百姓的拳头产品。因此正确认识自己,准确定位自己,才能明确发展思路,才能找对发展路子。

一是要正确认识到菏泽今后的农业主导产业将仍是粮食产业这一根本现实,大力发展绿色优质高效粮食产业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兴旺。粮食安全是国家大战略,保粮食安全是基本的国策。以定陶为例,我区是国家级产粮大县,位于农业生产第一位的任务仍是粮食生产。按照今年“两区”划定任务,我区60万亩、约78%的永久性基本农田,今后将只能种植小麦。也就是说全区55万农民,每人每年至少要种植小麦1亩以上。根据当前的小麦高产创建技术,我区粮食最高单产600公斤左右,比全国平均产量高出约200公斤,已经达到极限,但亩均收益不到1000元。因此,要想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如何提高小麦亩均效益。这就需要我们建设标准化优质小麦生产基地,打造出属于自己的高档粮食品牌,像五常大米一样,卖出超常规大米的价格,才可能通过粮食生产来实现农业收入的大幅度增加。在工作推进机制上,建议建立“政府主导打品牌、行业主管订标准、家庭农户建基地、村级组织搞运营、销售企业管市场”的分工负责模式,按照“三年创品牌、五年见成效”的工作目标,稳步推进我市粮食生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逐步实现由高产向优质高效的转变。

二是要充分认识到我市各县区农业发展同质化明显,能否立足各自实际,突出各自优势,走出差异化发展的路子尤为重要。刚才已经提到,我们整个菏泽的主业就是粮食生产,“两区”划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70%、永久性基本农田的80%,所以我们能自主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空间不大,这就需要全市一盘棋统筹谋划,不能大家一呼隆说种大棚菜都种大棚菜,说种牡丹都种牡丹,市里要结合各县区产业特点,出台政策鼓励他们立足本地实际,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本市范围内不能再恶意竞争,避免出现去年冬天蔬菜价格暴跌的局面。比如鼓励曹县发展芦笋、油菜,鼓励成武发展大蒜,鼓励牡丹区发展牡丹,鼓励定陶发展早春西瓜、玫瑰、大棚菜等等,通过支持,进一步提升产业生产能力和价值。

三是要充分认识到农业消费的品牌化优势,结合产业振兴,制定出品牌兴农的新路子,才能大幅度提升产业效益,增加群众收入。菏泽有很多优质农产品,在一定区域内也小有名气,但还没有真正打出去,在全国打响。建议市里明确农业品牌扶持发展计划,采取集中上省级以上媒体、上高铁、飞机广告推介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让我们的农产品品牌真正响彻全国,真正深入人心。

二、关于人才振兴

乡村要振兴,农村要想取得突破性发展,人才是关键,没有人才,再好的政策也难以落实到位,最起码成效会大打折扣。目前,农村的能人没有谁愿意留在农村,只要能有机会,立即奔赴城市发展。近几年,各级政府推出了很多返乡创业政策,但是收效甚微。这充分说明农村的用人机制还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需要,急需予以改革。

一是要打破现在的人才使用限制,在农村发展人才引进上尤先予以编制保障。我们现有的事业编制严重限制了技术人才的引进、更新和发展。以定陶为例,县乡事业编制严重超编,虽然农业技术服务人员队伍严重老化,但是事业编制已经扎口管理,无法再超编进人,就连省里每年通过高考定向招录的农业大学生,区编办都表示不能要。因此农业科技服务能力严重不足,特别是新技术新业态缺乏,科技含量低。

二是要在基层两委班子选育上有突破,不能固守本村人为主的模式,多渠道选拔能人强人和懂政策,善经营,对农村有感情的人到农村当带头人。比如从即将退休或者已经退休,懂政策、懂发展、懂经营,又年富力强、对农村发展有感情的老干部、老教师、老干警等中,选拔一批到农村兼职或者充当顾问,给政策、给待遇,助力农村发展。可以明确将村支部书记纳入镇街事业编制管理,同待遇报酬。对体制内的人到村任职的,可以享受相关政治和经济待遇。比如副科级以上干部挂职镇街副职,享受基层干部补贴等。

三是加快农村新农人的培育。从本地着手,立足本地实际,建立培育计划,努力培养一批有发展潜力的职业农民。

四是制订合理有效的乡村振兴人才奖励政策,对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给予带动群众致富的带头人给予奖励。建议全市每年选拔50—100名优秀村支书,每人重奖10万元,并享受时机劳模等相关待遇。

三、关于财政支持

国家明确提出要保障和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做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在投入上,公共财政要做主力军和指挥棒。但是地方财力毕竟有限,以定陶为例,投资5亿元,50万农民人均1000元,而实际上能给农民带来的效益远达不到1000元,因此从目前状况看,少量资金投入带动效益不大,最起码不明显。因此要以财政投入为导向,引领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等向农村投入是关键,只有足够的资金投入量,才能有较好的带动效果。

一是公共财政投入不能笼统的说优先或者加大,而是要明确一个比例,即要明确把当年度市县区公共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多少投入到乡村振兴,这样才能真正保障财政资金投入到位,让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放心跟进。

二是无论是中央、省级涉农项目资金,还是地方财政投入,不能简单的一投了之,无论是投入给龙头企业、还是新型经营主体,无论投入方式的是基础建设、还是设备等,都要做为农村集体经济投资入股资金,明确其在企业或者新型经营主体总资产中的股份数额,让他们对这部分资产只有经营权,没有所有权,并且要从开始赢利起要按股权比例给农村集体经济分红。这样,可以有效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三是要结合上级要求和外地实践,抓紧落实我市集体土地经营权、农用地地上附作物投资融资贷款政策,帮助新型经营主体,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助力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管理。

四是用好涉农整合资金和扶贫资金,充分发挥好效益。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加大资金使用效益,尽可能的集中使用,少分散,以县区为主,各培育3-5个主导产业,打出品牌,形成样板。同时,优先扶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他们的相关产业,最大限度的让群众受益。

四、关于土地政策

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提高土地集约化水平,增加年收益,所以重点是改变一家一户自主生产经营模式,这就需要大幅度提升土地流转率,同时又要把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合理安置好。

一是大力培育鼓励发展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流转土地,实行适度规模经营。但是农业产业发展的特性就是脖子长,效益周期长,必经打长远牌,长期运营。需要配套必需的设施用地,用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办公、贮存、餐饮等,而目前扼制农业规模经营的瓶颈就是设施田地的批复,流转土地容易,长足发展难。所以要有明确的政策保障,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设施用地指标及时批复设施用地。

二是国家有明确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十九大又明确提出延长30年不变,这是大好事,稳定了农民的心。但是操作不好,对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会有约束作用。建议在制定乡村振兴规划的时侯要赋予村级组织根据需要调整土地位置的权力,村级有权统筹考虑,在承包户土地承包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在村集体耕地范围内,根据承包户种植意愿,有计划的开展种植位置调整。这样既保障了农户的承包权,又能把种地意愿不强的土地集中到一起,以便统一流转经营。

三是通过发展壮大二三产业、新型经营主体用工等多种方式合理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保证土地流转金收益的前提下,再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五、关于村庄发展

一定要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打破农村发展没有方向、无处着力的问题。乡村振兴是一个大战略,是国家今后30余年农村发展的指导和遵循,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明确的目标和确切的发展方向,发展成效肯定会大打折扣。特别是具体到每一个村庄,更要依据区镇的总体发展战略,研究制定切合本村实际的发展规划。集体产业如何振兴、村庄环境如何宜居、乡风文明如何创树、村民自治如何开展等等,都要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要高点站位,定位准确,让群众都能看到明天的“美好蓝图”,让各届村班子沿着既定的发展路子坚持不懈的走下去,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菏泽农村得到顺利实现。

六、关于农业基础设施

农业优质高效发展的前提是有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从目前我区情况看,多年来借助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修公路、打机井、挖沟渠、建桥梁、铺设节水灌溉管道等等,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质便利的条件,但是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依然存在,项目建成验收后,后续管理跟不上,有许多没有专门人员去管理和养护维护,致使年久失修,一旦遇到像今年这样的冻害、持续高温干旱、又短时间暴雨的大灾年份,多年的投资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仍然会造成无论是小麦、玉米都普遍有较大幅度减产的不良局面。因此,应建立区镇村三级统筹、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的专门管护运作机制,要引进社会化服务组织或者成立专门机构,规范农村现有公共资源的管理养护,想办法解决好农村基础设施有人建、没人管、没人养护的问题,才能确保在关键时刻用的上,并充分发挥作用。

作者系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农业局党组书记、局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新三农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