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1986~2017年每年2万多户的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为基础,本文研究中国农村家庭收入流动问题。研究发现:(1)三十多年来,我国农村收入流动性一直在下降,根据不同指标的测度,下降幅度约14%~21%;(2)基尼系数从1986年的0.37缓慢上升到2000年的峰值0.42,再逐步下降,最近几年稳定在0.33左右,收入流动会使得长期基尼系数下降10~25%,但收入流动在缓解长期收入差距方面的作用在下降,由于流动性下降带来的长期贫困问题需要关注;(3)对不同角度的影响因素相关性讨论发现,政府补贴、家庭禀赋(劳动力或土地)、学校教育、社会资本(党员身份或干部身份)等均有利于提高收入,实现阶层跃迁,但相对于2002年之前的市场化前期,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在不断下降,越来越难以带来阶层跃迁,而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回报在快速上升。本文的研究对于全面理解我国农村收入流动及与其相关的收入分配、阶层固化等重要问题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收入流动 收入分配 教育 政府补贴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不过,市场效率大幅提升的同时,也伴随着收入差距大幅度上升等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相对于改革开放之前的“共同贫穷”,2008年我国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91,其后虽然逐年回落,但仍然维持高位,2017年为0.467。基于这一背景,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收入流动和收入差距密切相关,同一个人或家庭的收入在不同时点所处阶层的差异,衡量收入差距的动态变化。我们通常讨论的收入分配是指截面差异,即在同一个时点,个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而收入流动则是研究这种收入差距的动态演变。比如,在一个由两个人组成的群体中,第一年的收入分布为(1,0),第二年的收入分布为(0,1),独立来看,每年的收入差距都非常大,一个人获得所有收入,另一个人一无所获。但如果动态的看,这个分配是非常平均的。由此可见,收入流动同样是研究收入分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如果收入流动性非常好,处于收入底层的家户有上升通道,那较大的收入差距并不一定会带来太大的问题;如果收入差距大,收入流动性也差,阶层固化非常严重,这种收入结构将对低收入群体非常不利,他们很难通过不断努力实现阶层跃迁。收入流动性强会平滑短期的高收入差距,降低长期收入差距;反之,收入流动性弱时,即使短期收入差距较小,在长期也会被不断放大。
二、数据说明与研究内容
本文使用的是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1986~2017年每年2万多户的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该数据从1985年进行预调研,1986年开始正式调研,1992年和1994年数据质量较差,没有收入数据集,到2017年刚好收集30年跟踪数据。早期每年调查户数约25000户,后来对样本做了些调整,每年调查户稳定在约20000户。从面板情况来看,三十年共有644550个观测值,涉及41865户农户,每户平均跟踪年限约16年,但具体跟踪年限差异较大,30%约13000户的调查年数在26年以上,但由于最近几年样本调整幅度较大,也有40%的户调查年数在8年以下。总体而言,该数据集覆盖从改革开放初期以来的几乎所有年份,且构成一个全国范围内的大样本面板数据,具有较高的数据质量,问卷设计对农户收入做了较为详细的调查,有利于本研究的顺利进行。
根据众多文献的讨论,收入转换矩阵是研究收入流动的最重要工具,我们将每一期样本按照家庭人均纯收入等分为五个组,从而得到每个家户所处的收入分组,再来考察下一期该家户所处收入分组的变化。以1986~1991年时间段为例,1986年处于低收入组的农户中,到1991年,仍有43%的农户处于低收入组,有26%跃迁到较低收入组,有16%跃迁到中等收入组,有10%跃迁到较高收入组,有4%跃迁到高收入组。以收入转换矩阵为基础,还有一些其他指标可以更简练的体现收入流动情况。比较常用的包括Shorrocks指数和平均流动指数。我们按照三年一段的方式将所有年份分为15段,即1986~1990、1990~1993,以此类推到2015~2017,再计算每年的收入转换矩阵和收入流动指数。三十多年来,以Shorrocks指数衡量的收入流动程度由0.77下降到0.66,下降幅度约14%,以平均流动指数衡量的收入流动程度由4.67下降到3.68,下降幅度约21%。我国农村家庭收入的基尼系数在经历前期的上升后一直在缓慢回落,但与此同时却发现收入流动性也在不断下降。收入差距虽然在缩小,但低收入农户处于持续贫困的概率却在上升,相对于收入差距,这个问题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三、主要结论
总结而言,本文基于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1986~2017年每年约2万多户,共计644550个户——年观测值的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研究中国农村家庭收入流动问题。我们得到几点主要结论。第一,收入流动性在不断下降。三十多年来,农户家庭收入流动性一直在下降,以Shorrocks指数衡量的收入流动程度下降14%,以平均流动指数衡量的收入流动程度下降21%。第二,收入不平等程度在下降,但阶层固化现象开始显现。基尼系数从1986年的0.37缓慢上升到2000年的峰值0.42,再逐步下降,最近几年稳定在0.33左右。泰尔指数从1986年的0.25上升到2002年的峰值0.33,最近几年稳定在0.20左右。收入流动使得以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衡量的长期收入不平等程度下降了约10%-25%,但这种作用在不断下降,由于流动性下降带来的阶层固化问题值得关注。第三,政府补贴、家庭禀赋(劳动力或土地)、学校教育、社会资本(党员身份或干部身份)等均有利于提高收入,实现阶层跃迁;但相对于2002年之前的市场化前期,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在不断下降,越来越难以带来阶层跃迁,而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回报在快速上升。
四、边际贡献与未来拓展
相对于现有研究,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拓展。第一,数据方面的拓展。原有关于收入流动的经典研究多基于CHIP和CHNS等数据,本文用长期面板跟踪数据进一步检验和拓展这些研究成果,在更长的时间跨度内考察农村收入流动问题,有一定的研究意义。第二,以数据的拓展为基础,我们对已有文献中讨论的与收入流动相关的几个重要问题做进一步的验证。比如,收入流动如何缓解长期收入不平等?收入流动与反贫困问题,影响收入流动的主要因素等。并得到了一些比较有价值的结论。
当然,本文主要着眼于讨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农村收入流动的一些基本事实,试图在一个更大的视野中看待这个问题,研究还较为粗糙,更多是在提出问题,没有将有关结论做更为细致的探讨,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后续研究中,我们希望能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第一,在长时期内,收入流动与代际流动密切相关,本文暂时没有涉及这个问题,后续有必要详细研究。第二,关于收入流动影响因素的探讨。对于收入流动的影响因素,我们结合现有文献研究的结论,在长时期内进行了拓展,但我们集中于整体分析,并没有具体选择一个角度做严格的因果检验,这就使得文章的结论离政策应用还有一定距离,这将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第三,现有研究提示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方向,比如,长达三十多年的持续贫困问题仍然存在,政府直接补贴、农产品价格托底等政策对于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要素市场的影响,与阶层跃迁的难度越来越大相伴随的阶层固化现象等,后续可以进一步探讨。
作者:朱诗娥(湘潭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杨汝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吴比(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固定观察点办公室副研究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管理世界》杂志2018年第10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