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手”对一个地区或一个系统的发展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县委书记是县域治理的“领头雁”,是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把手”。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县委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线指挥部”,县委书记就是“一线总指挥”。作为县域治理的“一把手”,县委书记对县域政治生态建设的影响极为重要、非常直接。
必须强调的是,由“一把手”滋生的腐败问题客观存在。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查处的腐败分子中,方方面面的一把手比例不低。这说明,对一把手的监督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他再次强调这个问题:“各级领导班子一把手是‘关键少数’中的‘关键少数’。一把手违纪违法最易产生催化、连锁反应,甚至造成区域性、系统性、塌方式腐败。”
2017年和2018年,笔者先后在江苏就政治生态建设及县域治理问题开展调研。调研发现,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认为,抓好县委书记这个“一把手”是加强县域政治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诸多案例亦表明,县委书记的理想信念、工作作风、担当精神等综合素养,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所在地区的政治生态风貌。其综合素养过硬,县域政治生态就会风清气正。反之,政治生态就会遭受污染破坏。
县委书记之所以对县域政治生态建设发挥重要影响,同其岗位具有地位特殊作用大、总揽全局责任大、贴近基层影响大等特征密切相关。调研发现,县委书记在干部选拔、重要工程、项目审批等方面具有重要决策权。在权力诱惑大而又缺乏有效监督制约的情况下,有的县委书记便会恃权妄为。如果一个县委书记用权任性、发生腐败,不仅仅会破坏当地公共权力的正常运行,而且极易形成上行下效的不良习气,影响波及整个县域治理,给当地政治生态带来严重影响。特别是有的县委书记的理想信念发生扭曲,在人财物上大搞“一言堂”“一支笔”“拖沓敷衍”,久而久之就会带坏班子,继而对县域政治生态产生巨大破坏。
在推动县域政治生态建设过程中,在重视县委书记这个关键“一把手”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更要着力从“科学配权、规范用权、有效监权”等方面进行引导规范。所谓科学配权,就是对权力结构进行科学配置,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减少岗位风险。比如,明确“三重一大”事项的具体内容,使县委书记职权从模糊无限空间紧缩到具体明确的范围。所谓规范用权,就是引导县委书记按照法定规则规范行使权力。比如,明确县委书记权力运行范围及方式,使县委书记的权力运行的每个环节相互配套、相互衔接、相互制约。所谓有效监权,就是对县委书记的权力行使过程及结果实施有效监督制约。客观而言,“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的问题,依然是当前对县委书记进行有效监督制约的难点问题。但这并不构成忽略这一监督体系的借口和理由,相反说明更应重视这些监督路径,通过多种方式将其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作者系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特约研究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红旗文稿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