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特色化、品牌化、组团式发展”为方向,把挖掘原生态和引入现代元素结合起来,串联景区、农田、乡村多元文化,集特色产业、休闲观光、精深加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标准化现代农业园区风生水起,呈现出新业态、多功能、高效益的良好态势,一幅美丽的乡村产业振兴新画卷正在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徐徐展开。
一、“一个定位”,把握发展方向
该区是达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四川省东北部,“西向”融入成渝,“东向”对接武汉、长三角,“南向”牵手云、贵,“北向”承接西安,1小时经济圈辐射人口2000万,区域“半小时”经济圈全面构建。区委、区政府顺时应势,以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载体,走以适度规模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为主的“假日农业”道路,农业高质、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主基调,为提升农业、富裕农民注入了新活力,为繁荣农村、服务城市发挥了重要作用。
截止目前,该区10万亩连片发展的通川脆李、通川大米等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成效显著,集中打造磐石草莓、蒲家蓝莓、生态土鸡等区域产业特色明显、科技创新条件好的现代种养园区35个(其中帝森休闲农庄、秦巴植物博览园创建四川省示范休闲农庄,蒲家秦巴植物博览园、蓝莓产业园、食用菌产业园联合创建为四川省现代农业综合园区”),达州市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获得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位居四川省行业前5强,并入围全国制造业区域品牌30强,品牌估值150亿元;建成农资配送中心2个、快递物流企业60家,其中源美冷链物流公司的“园中园”模式属川渝陕结合部首创;成功举办四川省第八届乡村文化旅游节、达州市第六届旅游发展大会和首届中国·达州(通川)环凤脆李网购节,聚家立体循环农业、屈氏金园、云顶野生动物园、云门·天寨等成为农文旅融合发展典范;建成磐石都市农业体验区农耕文化博览馆、乡村田园大舞台,正在加速向田园综合体集聚区蝶变的磐石都市农业体验区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年吸引游客突破10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突破5亿元;北外田家塝村通过推广特色农业发展和以赏李花、品李子为主的旅游观光产业,成功入选四川省百强名村。
二、“两大抓手”,促进提质增效
(一)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园区发展新活力
一是“三权分置”的先行者。健全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土地流转履约保证金制度,加强土地流转合同履约监管,探索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固定租金+企业就业、土地租金+务工工资+利润返还等方式,构建“园区+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利益链接共同体,农村土地规模流转14.6万亩,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50个、农业新型经营主体1000余家,支撑了适度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园区发展。
二是“互换并地”的实践者。按照“小块并大块、多块变整块”的思路,锁定整形前农户土地基础数据后,以保留原有分地人口、原有耕地面积两不变和群众自愿为原则,经过田型调整和增加灌溉沟渠、机耕道,在农村集体成员内相互交换承包地,基本保证每户只有一块土地并成方连片,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退出换现金、换股本、换保障的“三换”模式,委托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操作互换流转、助推连片耕种,求解了家庭承包经营后的土地细碎化、收种管理不便难题,打造出山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样板。
三是“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探路者。清理核实经营性资产、资源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将资产资源确权到户并固化下来,使集体成员边界清晰、产权关系进一步明晰;成立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建立股东(代表)会议、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健全村集体公司运营模式、收益分配、财务管理等制度,以土地流转、资源开发、资产租赁、产业带动、服务创收等模式,探索入股或参股、合股联营等形式,激活农村撂荒土地、养殖水面和集体道路与“四荒地”等零星、分散、闲置、低效资源,用于产业融合项目、助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二)聚力品牌强农,实现园区发展新突破
一是做响品牌特色。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种养一体化,推进标准化、清洁化、绿色化生产,做强“食美通川”区域公共品牌,注册省著名商标3个、市知名商标11个,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17个,环凤脆李、灯影牛肉登记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环凤脆李、灯影牛肉、绥定保丰大米、绿岛山下核桃等生态原产地产品4个,认证有机农产品1个、绿色农产品5个和有效期内无公害农产品13个,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6个、22.72万亩,灯影牛肉被评为中国百强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获准创建全国灯影牛肉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
二是做强品牌质量。制定农业园区建设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体系,除17个现代种养园区的20个产品入驻四川省追溯管理平台外,推行质量诚信“红黑榜”名单管理制度,将生产经营禁用农药、假劣农资等失信人员列为惩戒对象,制定了失信主体不得参与农业系统各类表彰奖励、资质认定、政策试点、政府采购、政策性资金及农业扶持项目等惩戒措施,督促建立生产记录档案、质量安全承诺履行,严格执行禁限用农兽药管理、农药安全间隔期和兽药休药期等规定,持续开展农资打假维权暨禁限用农药、兽用抗菌药和主城区活禽交易屠宰秩序等专项治理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持续保持稳定向好态势,成功创建“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
三是做靓品牌营销。利用城区商业网点密布和快速便捷的物流配送资源,依托达州市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作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复兴农产品批发集散中心作为全省最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源美冷链物流、双龙铁路物流仓储区作为秦巴地区最大的冷链冷藏,举办北上广深通川品牌专题推介会,组织参加西博会、农博会、渝洽会等农产品订货会、展销会,讲好优质农产品品牌故事,打通农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实现产品向商品的快速转换。
三、“三项机制”,破解发展瓶颈
(一)创新激励机制,破解“无人种地”
出台《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专项改革试点方案》、《新型职业农民制度试点实施方案》、《大力发展农村经纪人的实施办法》,并充分利用主城区涉农科研、教学、推广单位(企业)的资源密集、人才聚集优势,鼓励支持教育、科研事业单位农业科技人员到乡村、企业兼职兼薪或离岗创新创业;实施“百名专技进通川”工程,以柔性引才、项目合作等形式,吸引来自美国、中国台湾等国内外优秀人才参与农业园区建设,其中美国青年投身“云门·天寨”旅游项目建设,推广运用中国台湾中兴大学詹教授在蓝莓主体公园研发出的“农发酵素”新技术和大学生创业园区研发的种苗克隆技术。实施“千贤兴村”工程,培养支持“土专家”“田秀才”、新乡贤投身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全覆盖建立乡贤理事会。实施“万人回引”工程,支持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和高校毕业生返乡创新创业,培育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提高返乡创业奖补政策,确保回得来、留得住、能致富。
(二)创新投入机制,破解“钱从何来”
印发《促进冷链物流和现代农业发展奖补办法》、《发展优质水产养殖业的实施意见》、《农村冬水田建设补助办法》、《关于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出台《通川区扶贫小额信贷实施意见》、《通川区财政金融产业扶贫推进方案》、《“双百工程”和农产品重点加工企业银企一对一帮扶方案》等政策举措,设立产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探索组建村镇银行,做强做活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创新“政银担”“税金贷”“税农贷”等融资模式,解决新型经营主体和现代农业园区融资难、融资贵难题;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挥资产资源交易平台作用,盘活闲置集体资产,除将新增耕地、挂钩结余指标跨区域流转所得全部收益和城市开发土地出让纯收益的20%,用于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外,区本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9000万元,适当提高适度规模经营、冷链物流、产业发展奖补政策,以PPP模式、特许经营、参股控股等形式,撬动社会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三)创新管理机制,破解“用地困难”
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局部调整为契机,高质量完成17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使农业生产空间“上图入库钉桩”,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留足发展空间,达到既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目的,又为农旅融合发展创造条件;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业及农产品加工转化的用地激励政策,加大土地整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拆除危旧房、空心村整治等项目的包装、争取和实施力度,有效破解占补平衡指标、农业建设用地指标不足问题。
(作者单位:达州市通川区委农工委)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